第323章 我悟了,摊丁入亩

劫富济贫?

刘伯温瞬间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先不说他认不认同张异的说他,但张异提出来的这个观点,是他从未设想过的。

“劫富济贫?”

他忍不住重复一遍,张异点头。

刘伯温若有所思,却还是不太能接受。

张异笑而不语,如果刘伯温能接受,那就怪了。

再怎么聪明的人,也无法跳脱时代的束缚。

“所谓劫富济贫,其实是税收的本质决定的,税收的目的,其实就是调节……

朝廷将税收上来,用于维护这个国家的运转。

国家就如一个机关,它有方方面面需要顾及,可能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环节的运转……

譬如,如果黄河决堤,朝廷就需要去赈灾,安抚百姓。

若不然,就可能激起民变!

前朝为什么无以为继,就是因为前朝这台国家机器,运转不下去了。

但是,它运转不下去的根源是什么?”

“税收!”

“没错,是因为税收不上来了。可是为什么会收不上来呢?

因为作为税收主体的百姓,他们已经没有油水可以刮了,百姓活不下去,自然要造反。

这就是历朝历代改朝换代的根本原因。

但,钱去哪里了?”

张异又问,刘基默然。

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想回答。

以刘基的智慧,他似乎已经明白张异后百年要说的话,是对他认知的挑战。

“钱都去官僚,乡贤,地主手里了!

每个王朝的溃败,几乎都是从收不上税开始。

这些人不管什么原因吧,他们在国家的税收名单里消失了……

天下就这么大,一个朝廷开朝的时候,假设它能从1000万顷土地中获得税收,到了王朝的默契,可能连三百万都没有!

那七百顷的税收,被各种人给吞没了。

天下百姓却还要守着三百万顷的土地供养朝廷。

先不说百姓能不能供养得上,就算朝廷能靠着这三百万顷土地的税收勉强度日吧?

但这台国家机器还是要运转。

譬如,再来个淮河决堤,朝廷又该赈灾了……

朝廷的钱粮本来就不多,发给百姓之后,他自己日子都困难。

然后他发现,因为水灾的原故,许多人继续兼并土地,朝廷的税源连三百万亩都没有,只剩下一百万亩了……

这样的朝廷,怎么可能不灭亡?”

张异的话,让刘伯温想起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僧道纳税的公案。

所谓天下人皆纳税的理念,正是他和张异论道的话题。

朱元璋不许读书人增加特权,反而将宗室本应该有的名分也给砍了。

刘基似乎已经明白,皇帝的苦心。

“咱们以前的税收方式,本质上是劫贫济富。天下拥有最多财产的那批人,他们却可以心安理得的免税!

就如刘大人想给天下读书人增加特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税收的减免吧?”

刘伯温闻言点头。

张异道:

“咱们大明如今还没有开恩科,假设明年开了恩科,这天下的举人少说也增加三百多人,这三百多年就从朝廷的纳税名单上消失了,

若我是一般的百姓,我肯定会求上那些举人老爷,将土地挂在他名下!

那么,他和其中一些人的土地,就从朝廷的税源中消失了,科举三年一次……

洪武六年,举人就有六七百了,九年,过千……

如此轮转,经历几个皇帝,刘大人可知道有多少人合法的吞并了朝廷多少土地?

这些人和这些资源,师朝廷的税源。

他们消失了,但税收不会平白消失,只会压在百姓身上。

一千人不够,一万人呢?

读书人可以免税,僧道,宗亲呢……

什么样的天下,经得这种折腾。

所以陛下看到了这个问题,他并不希望,这些人从朝廷的税源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