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奏疏是锦衣卫交上来的,关于各地官员的的罪状。
其中有一部份的供词,引起李善长的注意。
大明初立,许多地方还处在战火之中。
朝廷征集的粮草,有很大一部分是军需品。
这些粮食的征集,有很大的操作空间,江南海盗案中,有许多官员利用征集军粮的机会,在税收外肆意剥削百姓。
李善长本人就是后勤出身,又是中书省左相。
大明前线的后勤管理,他再熟悉不过。
当看到地方上报上来的许多数据,李善长的身体就颤抖了起来。
对不上,这账目对不上。
有些地方征集上的粮食和他脑中记下来的数字,差了有三成甚至五成之多……
他抬头,望向皇帝,只见朱元璋似笑非笑,却没有说话。
李善长登时冷汗直冒,跪在地上大喊:
“臣失职!”
“这些人是胆大包天,我大明的军队在前方出生入死,他们却借助打仗的名义,中饱私囊……
这可是军粮,他们都敢贪墨!
如果是朝廷征集的税粮,他们又当如何?
江南这些官员再贪,其他地方的官员,又怎么样呢?”
朱元璋的声音听不出半点火气,可是两位宰相,全部泄了气。
尤其是李善长,他更是咬牙切齿。
他跟着朱元璋这么久,他是深知自己的功劳主要来自哪里。
那就是他能帮朱元璋管理好后勤工作。
有他李善长这个定海神针,老朱永远不用担心后方的问题。
可是,这些奏疏清楚的表明,他在后方出了问题。
李善长的脸色青白交加,身子颤抖。
他也明白了,朱元璋为什么有底气让他答应。
“臣考虑不周,这些基层官员问题太多!
臣细细想来,那些地方官员大多数不是本地人,也不会体恤本地百姓的辛苦!
在这种心态之下,贪污在所难免!
臣觉得陛下的粮长制度,应当推行!”
粮长制度执行下去,等于朝廷将基层的权柄剥夺,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反应很满意,同时他也庆幸自己成立锦衣卫。
若不然,他从哪获取这么多基层官员贪腐的资料,去拿捏李善长?
老朱再次询问汪广洋:
“你怎么看?”
汪广洋还是那句话:
“臣觉得李相和陛下说得都有道理……”
朱元璋本来微微好过的心情,登时火冒三丈:
“你是个应声虫吗,除了会说这句话,你还能做什么?”
汪广洋见皇帝发火,登时跪在地上。
“陛下,微臣有罪!”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李善长没给他气死,汪广洋倒是气得他说不出话来。
“出去!”
皇帝指着大门,让汪广洋滚。
汪广洋也还不知道自己做错什么,连滚带爬跑出去。
李善长将这些看在眼中,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
“继续说……”
朱元璋没有理会这个小插曲,他开始安排李善长布局江南的事情。
关于丈量土地这件事,老朱顺其自然颁布下去……
关于黄册,朱元璋也准备慢慢推行……
这些政策和里甲制度,都是切切实实从官员身上动刀的事。
丈量土地,造黄册……
等于皇帝将基层官员的操作空间,逼到极致。
李善长本能想让皇帝考虑一下,可因为刚才的事情,他也没了底气。
就这样,连消带打。
等他从御书房出来,他才明白,今天是皇帝给他下了套。
从锦衣卫拿出那些证据开始,他就被陛下拿捏了。
接下来就算想反对点什么,也失去了底气。
“陛下,果然了得呀!”
李善长也明白,从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开始,皇帝必然有一系列的动作,会让他们这些人非常难受。
朱元璋对官员那种不信任的心理,也随着海盗案的开始变得越发严重。
如果说唯一的好消息,大概就是汪广洋似乎并不受皇帝待见。
李善长离开的时候,隐约能看见汪广洋的身影。
这位中书省右相,他还是非常喜欢的,毕竟,人家比起杨宪,可消停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