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挥军入赣(3)——军国利器与学习改制

我来自天朝 但丁的手 8807 字 2024-08-31

(共计372人,手下直属力量276人,自领力量90人,其领两司亲兵一司马冷兵器,一司马全火铳。)

三都为一卫,设卫将军,卫将军自领一都,配马一匹,后勤卫典官一人,文书六人,设将军号旗。

(共计1124人,手下直属力量744人,自领372人。)

伍、队、司马、营、都、卫,编制为伍三、二三、二三、二三、一千人从上到下,为八级,相较于三三制,增加了编制内军官人数,增强了部队组织严密性。

为了减少军官们的抵触情绪,凡他们自辖亲领的队伍,可由他们自己在自身现在所领的队伍里挑拣,这样以军官为中心,挑出来的基本上都是比较能打的,他们就成每级的中坚力量。

而余下的新配给的手下两部,一部作为主战的,一部为预备队,战场上二者轮替,最后军官及所领中坚力量打破战争出现的僵局或成为攻破僵持不下的破阵力量。

另一方面,夏诚为了刺激士兵杀敌立功的积极性,决定设立日常兵饷制度,街上出现穿破衣的士兵被迫偷死人衣服现象,说明队伍不光管日常士兵吃喝就完了。

士兵也是人,也可能出现外出采买物品和购物现象,手里没有钱使,吃一样的饭,长此以往,自然打仗也就懈怠起来,能混且混。

他现决定通过给普通士兵发不同的钱来让士兵们自己划分等级,并向往高等级的追求。

涉及银钱方面,夏诚找来了现在管物资、被放出来的吴公九,两人彼此在他释放后的首次见面,二人都有些不自在。

虽然都在刻意的掩饰彼此尴尬与无形隔阂,吴公九听着夏诚有关配发军饷情况,算了一下,当即摇了摇头,如果军饷月发,按现在清军行价,普通士卒最起码得是二两银子,其他等级的又得加钱。

这上万人,每月支出就是三四万两白银,这么大的一个数目绝对很快时间内能吃垮夏诚这支已经流窜境地的队伍。

夏诚心里又有些不甘心,今天这也做不成、那也做不成,到底什么能做成?他心理烦躁的的想抓头呐喊。

吴公九可能感受到夏诚心里的不快,谨小慎微的他有心巴结缓解与夏诚这种无形的隔阂,开口道:

“诚哥儿知道为什么左军战斗力强悍么?他们从我这儿每月领有一笔款子,名目是礼拜钱,这是咱们随东王部属时,东王定下来的章程,凡军中拜上帝教入教教徒,每个礼拜都可领到几十文的钱,一月下来,倒也要不了多久钱,他们日常出营采买,也足够使。……”

夏诚听着他的介绍,听了半天,心里感觉熟悉,最后明悟,这不是毛委员发明的供给制吗?

自己旅游重走长征路上,去过井冈山,去时心里也有些恶趣味的问题,为什么最初红军士兵那么能打,钱又拿的比国民党兵的少很多,信仰虚无缥缈,有些人他是相信,真的就是要牺牲自己,点亮别人,但不可能说上万乃至几万人都有这觉悟去吧。

井冈山的导游介绍:像朱德所带上山的部队,前时一直在湘南驻扎,有军阀范石生罩着,条件较好,部队每月每人能发饷12块大洋。而毛泽东的井冈山部队,每月每人只能发3块大洋。这就差上了几倍,有时候还发不足,各个队伍之间不好管理是显而易见的。还有打下城市后,士兵拿着抢来的地主士绅大洋钱财,红军衣服一脱,大半个团一哄而散的,在旧军队中,真要是闹起饷来,军队主官随时会有被士兵打黑枪的危险。

有鉴于此,雄才大略的毛泽东采取了釜底抽薪之策,也是建军史上的一项创举:废除发饷,改为供给制,全军每人每日发菜金5分钱,每月共1.5元,另每月每人发零用钱2元,从而开了革命军队供给制的先河。

夏诚当时心里听得云里雾里的,关键他抱着游客的心态去听,没怎么用心,觉得发饷还有这么多门门绕?不都一样吗?

这会听吴公九说的拜上帝教徒的礼拜钱,他好像明白了,旧军队军饷是用来干什么的?按理当兵吃粮是不要钱的,为什么还要军饷?除了少数人外,军饷主要是要寄回家养家糊口的,所以如果军队不发饷士兵就会闹,理由是老婆孩子在家等着张嘴呢!

而红军的供给制是断了给你发钱让你寄回家当工资这个念想的,吃穿用住部队都管,每个月只把单位结余的零钱发给士兵,只够买点牙粉、鞋子等生活品什么的,也可以积攒着隔段时间下个馆子什么的。这就严格限制了部队的来源,只有愿意革命,去除旧军队习气的人才能参加革命军队,从而保障了部队的革命性。

并且为了减少士兵们对月饷数目过少的失望,不做月结,改成每隔几天发一次或者一礼拜发一次,每次只发几角几分做零用,让你时时刻刻手里有闲钱,但就够买点小东西而已。钱还是那些钱,但不存在月饷概念,也就没有了攀比,这方式不一样,人心也自大不同。

夏诚此刻心里也十分恶趣味并低劣想想,怪不得太祖爷家从吃不饱饭的贫农能从他父亲手里变成富农,管理手段不赖啊。

而且他父亲还能韶山冲里发行一种小面积的粮食小票,可见他父亲高超的管理才能,并应该给太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正是这种耳濡目染的才能,日后对他搞革命起了很大的帮助。

夏诚再想想国民党军事总结,好像蒋介石也说过这个问题,哪本书上好像说过。蒋介石在大陆失败后进行检讨时,总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共军不置私产,不发军饷,搞供给制,官兵都没有私产,打仗没有顾忌。国民党搞军饷,不但造成严重财政负担,而且上下贪污,大置私产,打仗时净想着家里的钱不卖命。

这儿夏诚心里又开始吐槽另一位民国领袖,你总结的头头是道,不落实有什么用呢?

听着吴公九的对拜上帝教所发的礼拜钱的叙述说,夏诚也算明白了,谁说古人傻,大字不是一箩筐的东王杨秀清居然也早早搞起了这种供给制,果然,套路都是古人玩剩下的。

听到最后,夏诚大手一挥,就学这个,我们也搞供给制,每个普通兵一个礼拜发二十文钱,有杀敌小功的发三十文,有斩将夺旗大功的发四十文,伍长、队率、司马长、营官、都帅、卫将军,从三十五文起,每一级加二十文钱。

吴公九很快一侧算了出来数字,:“月费在两千四百两白银左右,现在占据宜章这条商道县城,这几日征收到了七万两左右,买驴骡及各种物资补给,用去了两万两,剩下的支撑是没有问题的。”

“你再去掉些部分,乌瓦儿的寮营只算一千人,她手下那些僚族妇孺一概不要算!”

“那就每月的支出只有两千两了!”

夏诚听着吴公九有些卖弄献媚,话里话外暗示道他短短几天就征到了七万两白银,夏诚有心缓和一下双方对于其叛变释放后的隔阂,他站起拍了拍他肩,道:

“前事不论,这次财货物资筹集一事你有心了!”

吴公九听不出这话是骂他还是夸他。如果是夸他,干嘛提前事不论?说明前事在其心里还是有芥蒂。

夏诚第二天就军事组织重改一事召集众将,宣布了他对他们的军事任命,首先要精兵强将,夏诚就现在情况,将部队分成六卫一部。

六卫为前卫、中卫、左卫、右卫、后卫、中直卫。前卫、左卫由左军千人拆分而成,朱灿、花二白、分别为前卫将军,左卫将军,所缺兵额,由卢盛中军划拨七百人。

右卫、中卫由卢盛中军余下的两千多人拆分组成,卢盛为右卫将军兼任中卫将军。

中直卫由崔拔的四百亲军为基础,加苏狱的巡检治安军纪所部四百余人、外带李天成百余亲兵组成,于贵担任中直卫将军。

后卫由周彪伍的右军、以及蓝世恩丐军组成,周彪伍任后卫将军。

乌瓦儿仍然领她的独立一部。

这次职位调整,实际上是将三个军散开,最难搞定的左军被拆分成了两部分,花二白与朱灿也被拆开,他们部队里加入中军“沙子”,夏诚直系掌控的就有右卫、中卫、中直卫三卫兵马,又有周彪伍这见风使舵的老油条。

朱灿也不能阻止,他一阻止,就相当于限制原本的手下花二白上升一步,显得他倒嫉贤妒能,阻挠自己手下一样。

那样只能产生隔阂,被夏诚轻轻松松拆分了势力。

夏诚设立了功考锱铢司,由靳准为首,周彪伍为辅,自上而下,派相应识字文员按夏诚设计的到相应部队里去,帮忙管理后勤与处理文件。

凡卫将军以下官员,职位调度都需通报一下功考锱铢司。

士兵们在调整中,不由得有怨气,但等到两天后第一批礼拜钱一到手里,虽然没几个钱,但这次改军也很快等到士兵们的拥护支持。

五天后,吴公九前来告诉夏诚,粮草物资征集的差不多了,足可以支撑够两个月的时间,足够入赣了,就等夏诚决定哪种路线?

夏诚心情大好,他总算办成了一件事。文艺发作,提笔写下诗词一首。

大兵发盈万,朔气冲霄汉!

择日挥军自入赣,六卫王师破壁垣。

尚无斧头镰刀,何须工农千万。

尊崇先烈,后人倒做在先前。

今日长缨在手,且待苍龙自茧。

搓吁看,

看谁敢做张辉瓒!

一首不成格式的模仿诗写毕,夏诚掷下了笔,心里也已下定决心,军贵奇险,兵发汝城一线!

①陈提督:陈阶平(1766-1844),是鸦片战争时期,守卫厦门,抵抗侵略的爱国将领。名安魁,号雨峰,字阶平,安徽泗州(今泗县)人。

鸦片战争时期收厦门时,陈阶平针对敌炮能攻坚而不能制柔,采用沙袋堆八尺高厚,加固港岸工事,后经实战验证敌炮只能打入沙袋深四尺,时人无不服其“用心周到”;

他还参照古今制造火药方法,自己研制新式火药,在实战中颇有威力。

道光二十年,七月二十五日晨,英舰驶进青屿,直趋水操台挑衅,守军水师竭力拦阻,白石头汛亦发炮配合,英舰仍边拒边进。

当英舰距水操台约二十里左右,陈阶平便亲督署中军参将孙云鸿相度远近,传令使用其亲自监造而威力极猛火药,向来犯英舰开炮,命中该舰并击碎其舢板一只,迫使英舰退出厦门港。

二十六日,英舰又闯至水操台挑衅,守军当即发炮回击,英舰仗着舰大炮多,边拒边进,来势甚锐。副将灵德指挥大炮台大炮,对准该舰三千余斤大铜炮轰击,命中英舰;鼓浪屿守军也开炮接应,双方激烈炮战半小时,英舰不得不退出厦门港。

开战之前,福建提督陈阶平设法通过香港,采购英军火药一包,并在清军鸟枪上试射,原本射程不到100米的鸟枪可以将弹丸射到240弓(1弓=5尺,清代一尺合今32厘米,折合384米)。

他于是开始了火药的逆向工程,通过打听与看英国翻译书籍,制成了猛火药。

福建水师提督陈阶平于道光二十年九月十四日向道光皇帝奏报:“奴才督造加工火药,于六月初二日竣工。初四日有英夷兵船闯入厦门。初五日,官兵即以新药轰击。该夷不防内地火药如此猛利,猝遭创毙多命,立时惊窜。

嗣准督臣咨知厦门新药得力,现饬省局续拨硝两万斤、磺三千斤,委解前来。接手赶紧配置,连新陈火药有两万余斤,仍形短绌。现在咨催督抚添购硝磺,多贮火药,为有备无患。奴才愚昧识浅,图报念切。伏思沿海防夷,处处加工制。造火药,多铸万斤火药,自可击沉夷船,重用火攻,歼灭逆夷,以除后患。谨将加工造药、续提硝斤各条进呈御览。可否仰乞天恩,敕下各直省,一体照式制造。俾使英夷丧胆,不敢再来窥伺。”

九月十四日道光皇帝谕令:“陈阶平奏加工制。造火药,并将煮炼硝斤各条开单呈览。福建制造火药,现经该提督督造加工,轰击颇为得力。着各直省一体照单如式制造,以资利用。”

但各司贪腐良久,根本没有人好好去做这个事。

这里,陈所配置的火药比率是牙硝8斤,磺粉1斤2两,炭粉1斤6两,三者的比率大致是:76(128)∶10.7(18)∶13.3。”

但战争结束后,道光下令封锁制作技术手段,平日士兵不准发这种新火药用,技术只让少数人知道,防止乱民暴匪得知,所以陈阶平名声很快也淹没在清末历史长河里了!

②王圆箓,最初维护发现敦煌文书的那个道人,客观的说,他到敦煌时,石窟大半破败,掩埋了不少风沙,没人修缮,他较为仔细的整理了这些东西,不然也不会发现藏经洞。

他发现大量经卷文书后,首先拿着两卷去找敦煌县令,县令笑他拿本破书骗钱,王道士冒着生命危险驮了两筐送给肃州道台廷栋,廷栋却认为,那上面的书法还不如他自己写的。

好不容易等来了进士出身的新任敦煌县令汪宗瀚,这人还算识货,马上报告了甘肃学台、金石学家叶昌炽,叶昌炽知道这批宝物的价值,奔走呼吁,希望能把藏品运到兰州保管,藩台大人一算帐,光运费就得六千两银子,何况路途遥远,盗匪出没,万一有个闪失,岂不赔了银子又失经,再被人弹劾一下,弄不好乌纱帽也没了。

无奈之下,叶昌炽只好上书朝廷,可当时的清廷正忙于割地赔银子,哪里顾得上这等无关国计民生的小事,一道旨意,请敦煌县令自行处理。县令一拔拉小算盘,朝廷让我自行处理,那运费岂不是要从本县出,到哪儿去筹这笔钱?还不是向百姓摊派,要逼出点民变什么的,朝廷怪罪下来,我吃不了还得兜着走,干脆,命令王道士,就地封存。

“文物骗子”“强盗”的斯坦因、希伯和等一批外国考古学者。跑来收购了这些最好的,余下的直到希伯和再次返回中国,把一批敦煌文物的影印本送给罗振玉等人,我们的学者才知道敦煌发现了这么一个藏经洞,里面有这么多珍贵的文物,这才上书清朝学部,请求采取措施,抢救劫余的文献。

清政府这才电令驻兰州的陕甘总督,清查莫高窟经卷文书,全部运到北京。在清理、押运的过程中,敦煌文物再一次遭到洗劫,沿途的官员几乎都要雁过拔毛,更有甚者,到了北京,负责押运的新疆巡抚何彦升竟然纵容其子擅自将经卷文书运到家中,将许多的精品据为己有,为了充数,又将一些较长的卷子一撕为二。就这样,近五万卷文物,一部分被外国人偷运出境,一部分沿途散失,最后入藏京师图书馆的,只有寥寥八千余卷了。

最讽刺的是外国买去的完好无损,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这里边有留下来的最早的纸质成书,是唐代的,大量唐到宋的文献就这么没了。

有道是先人藏书,后人毁书。唉!

说远了,夏诚说他们像王圆箓,是因为作者君高中学余秋雨的《道士塔》,里边不要脸文人余秋雨批判王圆箓,有一句话: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然后我们老师几天后就骂我们上课蔫头耷脑的,“看看你们,一个个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活像个王圆箓!”

然后“我看你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活像个王圆箓!”就成了我们那个班的同学互相嘲笑鄙骂的口头禅,夏诚这句话其实是作者君心里投影。

请看下节——请君入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