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县衙久侯大师不至,只得亲来迎接,打搅法会,大师勿怪。”王怜花一拱手,态度又温和起来。
“阿弥陀佛,有劳明公。”光鉴此时心中全是宿命般的叹息,他与道安师出同门,如今道安已成雄主苻坚座上宾,他却只能游历四处,争取信徒。难道自己真的不如他吗?他痛下决心,割舍北地过往威名到南方弘法。本以为边境一小县,手到擒来。唉,出师不利,难道预示着他南方之行不顺吗?出发前,他与道安有过谈话,道安说,佛主法旨不在南地,莫非他才是对的。
王怜花不理会光鉴莫名的颓废,管他思维发散到哪儿去了,就是不准在晋兴传/教。
三天转瞬额而过,把人送上商船。商船上的老油条,听佛法宣讲可以,让他们掏钱那是打死都不可能。光鉴弟子想要刺探商船机密,更是不要想。商船管理严格,谁泄密谁负责,泄密也相当于丢钱,这些死要钱绝不会吐露一个字。
光鉴坐在甲板上,听弟子们回报,低低叹息:“王惜王怜花,此子前程不可限量矣。”
打发了光鉴王怜花仔细梳理晋兴和周边局势,才发现不止有佛教,天师道在这里也有传人,更别人民间淫祀,拜狐狸、青蛇、黄鼠狼之类大仙的。想想天师道在南方沿海一带都快揭竿起义了,王怜花心头一阵发麻,不管你信什么,决不能代替衙门职能。
“主公,世上哪有强制别人信什么不信什么的,就算强逼,也逼不出结果的啊。”卢钊叫苦,梳理治下僧道,不是轻松活儿啊。
“我知道,没让你逼,只让你了解统计,这都不能干吗?”
可你统计清楚,早晚要让我干的啊。卢钊苦着脸,给王怜花科普佛教在南北两房的盛况,别的不说,南方高门就有无数人信仰佛道。
“谢万谢太守曾言:二郗谄于道,二何佞于佛,二郗说的是郗太守兄弟。虽是谢万刻薄,但也能窥见高门对佛道只尊崇。主公每月都有钱粮布帛从郗家来,您知道他家尊崇天师道的吧?听说王右军也是道教居士,王子敬年前还在白鹤观做了一场大道场,与会之人俱传风流名声。”卢钊小心翼翼引而不发,你知道自己家、自己未来岳家都信道的吧。别大水冲了龙王庙,到时候打到自己人头上。
王怜花皱眉挥退卢钊,铺开信纸给图恩写信。
——————————————
郗家自出孝之后,门庭就热闹起来,朝廷也没有忘了郗家。
征召的诏书很快发到会稽,大家长郗愔拜为镇军将军,起复郗超为散骑常侍,郗融为琅琊文学,郗冲为谏议大夫。二品、三品、五品、六品,对郗家可谓不薄。
郗愔拿着诏书,叹道:“老夫本是以老病退下,没有年岁越长反而求官的道理。”
郗愔在桓温当权到时候就被拜为镇军将军,又赐开府仪同三司,他都没有接受。不仅仅是看出桓温根基不稳,更是急流勇退的意思。他都六十开外的人了,合该颐养天年,为家族培养下一代。
郗超更是骄傲,连诏书都没看上一眼,只有郗融、郗冲眼含期盼。
郗愔看了儿子们一眼,道:“你们兄弟商量着办吧,老夫老矣,不管人间事。”说完一拂袖子,悠悠然走了。
三兄弟以郗超为首,郗融问道:“大兄,我等可要接受朝廷征召。”
“微末官职,吾安能受谢家小儿桎梏。”
“那我等也不应征召。”郗融决定跟随兄长,立刻出口附和。
“你倒不必,在家乡做做小官也可。不过,若能继续养望,日后不止五品。”郗超点评。此时,朝廷征召贤才,避而不就,是彰显风骨、淡泊明志的常规操作。只要你贤德的名声越传越广,朝廷迟早还会再次征召,且一定比上一次官职更高。
谢安当年就是遵循这样的套路,最后东山再起。而郗超与谢安有仇,是不会屈居于仇人之下的。
“我们兄弟自然跟随大兄的脚步,继续养望就是。”郗融下了决心。
“我听大兄、二兄的。”郗冲没有意见,家里的日子更自在,他们郗家也不缺那点儿当官的俸禄。
郗融回到屋中,李氏正把婢女指挥得团团转,见这一屋子杂乱不堪,郗融皱眉:“你干什么?”
“收拾行礼啊!朝廷不是征召郎君任琅琊文学吗?咱们一家得收拾收拾去建康吧!”李氏兴高采烈、眉眼飞扬,眼中全是对都城建康的向往。
“不去。”
“不去,什么意思?”李氏一惊,赶紧挥退满屋子乱窜婢女,“郎君说的什么话,怎能不去建康。”
“大兄不愿应诏,父亲也不会起复,哪有我独自一人应诏的道理。”
“凭什么啊!”李氏怒火高涨,“大兄不应诏是他的事,凭什么也不许你做官。他有偌大的名声,朝廷都不敢怠慢他,他一出孝,巴巴派人来请。可你不一样,这些年只做着微末小官。如今好不容易升上五品,入了中等,这样的官职都不去,下次难道还有这样的好机会吗?”
“胡说什么,阿父也没有应诏!”
“阿父多大年纪了,自然不该操劳,郗家如今朝中无一人为官,正该奋勇向前。凭什么因大兄个人喜好,就管着不让你出仕。”
“闭嘴,不许妄议大兄。朝堂之事,岂有你插嘴的余地,还不快快住口。若让大兄知道,岂不伤我们兄弟情分。”
“若真有兄弟情分,当初桓大司马得势的时候,就该为你求一个官职,好过这些年坐着七八品小官,我出门都不好意思与人交际。一直守在会稽老家,我什么时候才能去建康看一眼!”
“越说越不像样了,你若心慕繁华,独自去建康吧!”
“郗融,你什么意思,你是要休我吗?”李氏音调陡然拔高一截,在门外听了半拉子的郗彻赶紧冲进来:“阿母,阿母,有话好说,怎能说这样的气话,您置儿子于何地?”
“是我说话难听吗?你阿父这个没良心,我这都是为了谁啊?”李氏见儿子来了,不好意思和丈夫再吵,帕子捂脸呜呜哽咽。
“阿母,阿母,阿父不是那个意思,话赶话到这儿了,您今早才簪的鲜花都歪了,儿陪您去整一整妆容。”郗彻习惯父母拌嘴,也知道如何才能哄住母亲。
李氏一听妆容不整,果然立刻收了哭声,往里间去了。
郗彻把李氏送进去安抚好,才出来道:“阿父勿恼,气话不是话……”
“行了,结结缡二十载,你阿母什么人,为父还不清楚吗?”郗融摆摆手,并不放在心上。
郗彻给福清奉上茶水,小声问道:“阿母说的是真的吗?大伯真的是不想阿父授官吗?”
郗融放下茶盏,叹道:“你怎么会这么想,妇道人家心思窄,不要让你阿母带偏了想法。你大伯纵横朝堂几十年,不要因为他失败过一次,就以为他是个失败的人。郗家一出孝朝廷就能起复,看的就是你伯父的脸面。他在朝多年,亲朋故旧无数,家里如今还有徐、衮二州刺史的节礼上门,是你大伯昔年属下念恩。诸如此类,比比皆是,大兄是郗家受人尊重最大的原因。”
“只有咱们爷俩,阿父与你说心里话。咱们郗家官位最高的是你祖父,可真正掌权,有执宰理政之相的是你伯父。所谓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你祖父虽在,可终究老迈,这三十年撑起郗家的是你伯父,以后三十年都在你的肩上。阿彻,咱们郗家的将来,就看你了。”
“不要因为偶然听到一言半语就怀疑你伯父的才干,跟着他多学。阿父于官场没有天赋,只能埋首故纸堆,做一些不痛不痒的学问。”
郗融剖心以待,这些话出自肺腑。他这辈子最佩服的人不是阿父,而是大兄,大兄是他成长的标杆楷模,是一直追逐的对象。那些阴暗的见不得人的小心思,只有那个雨夜被电闪雷鸣点亮一瞬,很快就被压制在礼法道德之下。谁没有一瞬间的阴暗呢,没关系,我从未想过付诸行动。
“阿父大才,学问受人称赞,才不是不痛不痒。”郗彻反驳,每个父亲在儿子心里都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
“好,我儿孝顺,阿父知晓。但阿父真的不擅官场,你多找你伯父请教。”自从默认长子要被过继给大兄,郗融就常常不自信,他怕自己教不好郗家未来的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