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意沉吟片刻,“我记得隐士不少。”
荀彧回道,“不出也。”
党锢之祸后,不少有识之士对朝廷失望,纷纷避世隐居,这些隐居是真的隐居,胡昭这类是请都请不动,还有些更狠,一看天下大乱,为了避难跑到辽东那块去了,远是真的远,冷也是真的冷。
刘意可惜这类人才的流失,她道,“好官政事清明,于当地不过是半百富足,得一善工者,则福绵千秋万代。”
她见荀彧有话想说,笑道,“公输子之扇车不便是如此。当然,若有变法改革之举,亦能青史留名。”
这事一时半会也得不出结果,荀彧没再和刘意争,负责农事的官吏这时大喊起来,“下田得四石。”
陪同的官员立刻精神一振,这可是下田,贫瘠之地,一年能得一石就算丰收了。没想到这次足足有四石。
冀州境内这类下田一抓一大把,以前他们还要头疼更换田地的事。如果能将此法推广出去,莫说这类争吵会大大减少,来年粮草更加高产。
没等刘意开口,官员便自发围上去,询问种种。荀彧虽然有所动,碍于刘意在场还是没上去。
刘意本人对结果倒不是很惊讶,她挑的那几块地是荒地不假,但架不住折腾,精耕细作,化肥没有,农家肥绿肥齐上阵,不产个几百斤,也好意思拿出来说。
刘备倒是把那几位老农护的不错,刘意见此笑道,“玄德爱民,不如便由玄德编纂口诀,负责此事。”
种地的人多少有
些固执,觉得自己的法子是最好的。加之地域限制,新的播种方法不会立刻推广开来。刘意要刘备做的就是快速传播,将几亩试验田的数据转为再简单不过的农谚,口口相传,简单能记,并且实用。
刘备还未谦虚两句,刘意继续说道,“负责那几块地的饱读诗书不假,和人交流引经据典,我是爱听。民大多不懂,我观玄德与民友善,能知民忧,又能上达,再好不过。我再调拨些人手给玄德,务必尽快将新法推广开来。待……”
刘意轻声道,“将来之变。”
她不但要拿回失去的两郡,还要整个幽州。因此,她不仅要兵,还要吃饱喝足能打战的精兵。
隐瞒的话刘备听懂了,当下不再推诿,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关乎农事,可谓是国之大本。长公主将这么重要的事交到他手上,足以说明对自己的重视。
农事暂时告一段落后,几日后刘意又去看了兵工,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好马配好鞍,一支精良的军队,它的装备定是上乘。
这次一起来的还有麹义等人武将,比起刘意和荀彧的巡视,几个大老粗那是相当不客气。拿着武库里头的兵器比划,对此刘意非但不生气,还笑眯眯问使用效果如何。见此情景,工官机灵让人搬来一套铠甲。
一出场就将几个武将的目光挪不开,围着它团团转,麹义更是夸道,“见它如见天下大明。”
这幅铠甲确实叫人眼前一亮,甲片发光,像是经过精心打磨。要知道即便是麹义这等高级将领,铠甲也是铁器居多,有时候混的太惨,底下士兵铠甲都没有。
比如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