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胡昭接到刘意的通告,开始琢磨考试内容,那边刘意在荀彧的安排下,终于见到了她的老朋友。
袁绍。
河间郡一事让公孙瓒大赚一笔,他明白渤海的粮草可能讨不
过来了,倒也大方没有再追要,毕竟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冀州尚有一战之力。公孙瓒非常眼色拔营起寨回幽州,临走前按照约定,把袁绍交给了刘意。
袁绍的军队消耗了麹义大半力量,导致冀州无法打胜仗,可袁绍也因此兵尽粮绝,在公孙瓒面前无力反抗,直接被打包送人。
这就是没有军队的下场,和刘协一样,任人宰割,刘协好歹还有个天子之命,袁绍是一无所有。
因为这会人们夸的袁氏之子是袁术,不是这个在冀州吃了败仗的袁绍。
不过即便沦为阶下囚,袁绍依旧衣衫整齐,不失风度。这大抵就是世家风骨,你很难对他产生厌恶。实际上袁绍在渤海郡的名声也不差,至少在袁绍治理这段期间,渤海郡百姓对袁绍颇有好感。
“见过长公主。”
刘意让荀彧等人退出,自己坐到袁绍面前,她仔细观察了袁绍的脸色,实话实说,颜色憔悴,没了从前的意气风发。
袁绍被刘意盯着也不恼,反倒神色平静问刘意,“长公主想好如何处理了吗?绍劝告长公主一句,斩草除根,勿使能殖。”
他在警告刘意,要不把他杀了,假使放他走,他日必会来报复。
刘意反倒提起一件不相干的事,“文若和我闲聊时,曾道士人拜访,不问才学,先问姓氏,若是拜在汝南袁氏门下,便是佼佼者。可文若又说了,门生与恩师并无授业关系。本初为袁家之子,可否告知我,在这种情况下,你等如何提拔子弟,为朝廷效力。”
好长一段时间袁绍都没有作答,不太明白刘意和他提这个干嘛,不过刘意肯和他聊,就意味着有机会,他盯着案桌上的污点回道,“衣食足而知荣辱,他们为太学生,自入学起便知要为天子效忠。”
刘意轻笑一声,算是勉强通过了,她又问道,“那本初呢,我听人言,本初并非袁家嫡子,不过婢生子,若非被过继给他人,以本初的身份,何以能得高位。”
这是袁绍的难言之隐,除去袁术没人敢戳他的痛处,袁绍张口想冲刘意发火,不想刘意声音比他更高,“你是窃喜被过继他人,得了便利。就没想过那些没被过继的人吗?”
袁绍被刘意的声音
镇住,他愣了会,好似很不解,“为何要考虑?”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不稳定,不要每天按时蹲了,偶尔记起来看看就行。
聊些远的吧,其实更多想改变的是魏晋以后的故事,由意妹建立的王朝能扛过接下来这段时间,南北朝是小冰河时期,气候变化导致北方胡族粮食短缺,以致南下。
个人觉得三国悲剧在于即便曹操诸葛亮他们有多努力,最后制度改变不大,相反经过一系列动作,阶级固化更严重了。
不谈士族利弊,只是单纯希望内部能团结,熬过小冰河时期。
不过改革不是一蹴而就,即使意妹现在对士族出手,由于知识的垄断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士族还会存在。士族的瓦解除去生产力提升,铁具的普及,历史上也是经历过数次清洗后才被削弱的。
我希望文中这个世界能平稳渡过南北朝,再由隋朝继续向前。
当然,意妹他们能做的,仅仅是开辟一个新时代,诸多未来事,由后人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