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不等崔琰表态,刘意转头就问荀彧,“一般是考常科还是特科?”
碍于崔琰在场,荀彧没法制止刘意,像崔琰这种名士根本不需要察举,人家完全可以直接征辟进来。
简单来说崔琰是个名士,那么刘意直接任命崔琰为官就可以了。
走察举制反而有些顾此失彼。
不过崔琰脾气很不错,又或者说本人有信心,他笑呵呵道,“琰少时为正卒,羡慕孝廉,方才有感发愤读书,今走察举,也算圆了旧梦。”
崔琰年轻时候也是个中二少年,喜武不喜文,后来被乡里人送去做徭役当兵,那日子太苦了。
吃了苦头的崔琰立马转变人生方向,从一个粗人转变为饱读诗书的名士。
可见孩子就是欠打。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刘意和崔琰就这么说定了,再观荀彧神色,一看就准备回去碎碎念,刘意走了半步又停下,对荀彧分外疼爱,“崔公一人参考颇为孤苦,要不这样,文若你也一起来。“
荀彧,“……“
刘意说完面对两位大龄考生,左思右想,最后拉了一堆人下水,“既然别驾都参加了,奉孝他们也一起来吧。至于何人出题,我记得孔明先生还在邺城。“
就那位被刘意骗过来的书法大家,叫
胡昭,字孔明。这位不怎么插手军政,纯粹的清流,又受人敬仰,让他做主考官不错。
刘意这种堪称胡来的姿态反而叫崔琰定下心来,他想到尚在清河的崔林,鼓起勇气道,“琰想要讨要一个名额。“
刘意似笑非笑,在崔琰报出自家堂弟的名字后,表现的非常大方,“是与不是,笔下见真知。”
言下之意就是同意了,崔琰松了口气,目送刘意离去,转而寻人托信到清河。
他人都说崔林无用,可在崔琰看来,崔林只是大器晚成,还少了一位明主。刘意种种举动皆是为民,开头已经赢得崔琰好感,至于是否要为刘意效忠,还得看刘意日后的行为。
毕竟这年头不仅主公在寻谋士,谋士也在挑主公。
刘意回去后没能逃过荀彧的碎碎念,这位颍川出身的文人向刘意告知文人圈子里的规矩,“能被称为名士的,其才能已被确认。崔琰为清河第一家向您示好的士族,您不该轻慢。”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刘意念着雒阳的童谣,她见荀彧变了脸色,收起话来,改口道,“我明白文若的意思,崔琰自然是有才之辈,你等也是,但总有人会钻空子,尸位素餐,诚然现在冀州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难保日后不会,我想以制度确保有才之辈不会流失,这样即便他日上位者更迭,也不会重现不知书。”
荀彧敛容,“长公主远虑。”
刘意失笑,其实这也改变不了太多,只是将士族内一些不好的分子剔除出去,像徐庶这类寒门出身的文人太少了。在这个时代读书是件非常奢侈的事,家中有余粮父母才会考虑,像普通平民,一年到头在地里耕作,哪还会奢想读书为官。
“不过非常时刻,有些科目便不考了,挑个时日统一做考。”提到这刘意非常兴奋,“我来监考。”
虽然不是高考,可也算她头一回展开的考试,总得有些纪念意义。
回头插手次数多了,她保证给整成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