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50

战后十年,锦华国层一度断开外销的丝绸,终于又恢复了供应,这一次,由于新织布机的存在,织丝绸的速度也快了许多。

外国人不怎么懂刺绣,可印花是能看懂的。有印花的漂亮丝绸,比原色的丝绸,更加受那些外国人欢迎。

络绎不绝的商队赶到小小的曲陵镇,从这里带走印花丝绸、印花棉布、玻璃工艺品、清凉油、风油精、花露水、各种护肤膏等商品,转手卖给其他地方的商人,或者出手给能出国的商队。

曾经普通又平凡的小镇,在锦华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连带着,那个几乎什么病都能制的曲陵镇新医院,跟帮忙教育小孩的曲陵镇小学馆,也在其他地方有了大名气。

一些有钱想图个好名声的人,便效仿曲陵镇,出资为他们的家乡建立小学馆。至于那医院,即使能仿效着做个一样的外表,也没法凭空找出一个医术比姜白芷还厉害的大夫来,只能作罢。

只是若有人得了什么当地大夫治不好的病,家中又有些钱财的话,便会远行到曲陵镇来,到姜白芷这里来医治。

特意找来的,除了一些得了疑难杂症的病人,还有十多个让姜白芷意想不到的人。

他们也姓姜,跟赵武、赵玉兰姐妹俩还有些渊源。当初为赵玉兰开养身药方的,便是其中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

这个人,从血缘关系上来说,是姜白芷的小叔叔。

其他跟小叔叔一同来的人,还有小婶娘以及他们的一双儿女;另外是四叔、四婶跟他们的两个儿子;最后是二伯跟他的三儿二女,二伯母已经不在了,二伯的几个孩子年纪大些,大儿、二儿均已成婚,此番是带着妻子一起来的,并且大儿有个闺女,二儿有个儿子。

“我们在外听闻曲陵镇医院的事,知晓主事者是个姓姜的姑娘,经过多方打听,知晓你们一家原是从外地迁入曲陵镇一个小村子的,父亲就擅长医术,只是生的几个儿子没有太多医术天赋,只有你一个姑娘家把他的本事学了十成十,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猜着你是老三家的后人,就想着过来看看。”

二伯、四叔、小叔他们三家人本不是一路来的。

姜家世代游医,除非确定后代真没这个本事,才会拿出积蓄,挑处地方换个营生定居生活,其他人都是遵循祖辈的做法,学到了本事之后,便可离开父母,独立做个游医。

不过,姜白芷这个医院的名声太响亮,他们作为世代行医的人,对于姜白芷如何治好一些他们都没法子的病症,着实是非常好奇,便带着家人,想过来讨教一番。

没想到在路上,几个分别已久的兄弟居然遇上了,干脆便结伴而来。

“只可惜大姐在皇城附近嫁了人,她一个女人家,估计是不能来与我们聚一聚了,不然,我们这一脉,子孙辈的倒是能都认识一下。”二伯有些可惜地说着,然后细细地盯着姜白芷看。

当年,几个兄弟里,数姜白芷的父亲最有天赋,明明他排行第三,却比二哥更早离开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