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红楼王夫人25(完)

女配爱平淡 养心殿 7860 字 8个月前

贾政回答说:“有的是同宗不同族,有的是多年不来往的远族。”

皇上就让他退下了,仍然在工部任郎中。

贾政谢了恩就退下了,又谢了众大臣,众大臣告诫他,当心子侄辈给他捅娄子。

贾政回到家拜见完贾母之后,贾赦,贾珍,贾琏等已经在等他,问他面圣怎么样。

贾政说了自己的御前对答,几个人在一起商量,应该没什么问题。

大家认为圣上都没问他自己这边的情况,只问了另外几个姓贾的是否跟他有亲戚,可见他的事是最小的,圣上应该知道他是冤枉的。

贾政被这样安慰一番也觉得好了点儿,不过心中似乎仍有些顾忌。他这可是为官多年来第一次被参回来,多少有些忐忑。

第二天,众位亲朋要给他接风,请酒送戏,贾正谢绝了戏,在大厅摆酒,宴请亲朋。

突然赖大跑进来禀报:“锦衣卫赵老爷来了!”

贾政心想,他和赵权从来没有交情,他来干什么?

紧接着又有人报,“赵堂官已经来到了二门!”

贾政连忙出去迎接,赵权已经和几个带着配刀的武官来到了大堂,只是笑也不说话。

众人不知道什么事,慌忙躲了。

不一时,忠顺王来了,赵权命人把住前后门,忠顺王让亲友先出去,然后留下贾政和贾赦。

赵堂官变了脸,命令看住贾府的人,忠顺王开始宣读圣旨。

圣旨说贾赦勾结外官,依势欺凌弱小,革去世袭爵位;贾政贪污受贿,放纵部下,革职查办,两人交刑部待审;贾家除了荣国公夫人贾母的院子之外,其他地方都要抄家。

他们事后才知道,如果只是贾赦和贾赦的罪名还不足以抄家,主要是受到宁国府那边儿的牵连。

宁国府宣读的圣旨内容,贾蓉贾珍竟然掺合到了谋反的事情里面。

龙禁尉试图造反,虽然很快被镇压下来,而贾蓉正是挂名在龙禁尉里的,贾珍又时常和那些人聚在一起,所以他们两个都跑不了,直接按造反的罪名来。

贾政被参回京城时,王夫人就知道情况不妙。

这不只是贾政这段时间是否有实罪,还涉及到了整个家族牵连。

一人获罪全家都要倒霉,贾府的子弟们久不受教,小辫子一抓一大把。

再说最重要的是上面的人的态度。

皇上可能觉得时机成熟,要对贾家也动手了。

所以王夫人提前把林黛玉送走,其他的安排倒也不必,因为只要抄家,所有跟贾家金钱有关的安排都会变成一场空。

只有几个得用的大丫鬟,王夫人早就放掉了她的身契,以免被绑在同一条船上一起沉下去。如果贾家真的沉了,不如让她们各自找各自的出路吧。

紫娟就是其中一个,这样林黛玉现在居住的林府上面没有一个贾家人,朝廷的官吏也没有去打扰的借口。

林黛玉是皇上的忠臣林如海的遗孤,看在逝者的几分香火情,也不会去为难她一个孤女。

至于贾家的产业,要转移都没有必要,爵产下的那几间庄子是固定的,公中已经没什么现银,王夫人的私库也都在所有人的眼皮子底下捐了出去的。

可以说被抄家的贾家,除了些房产,地产,不能动的古董,以及个人的一些首饰之外,几乎剩下一个空壳。

突然如其来的抄家,对贾府众人都是很大的冲击。

下人们没头苍蝇似的乱跑,而主子们一个个也都吓傻了,都躲在不必查抄的贾母的院儿中避免外面的混乱,邢夫人听说前面已经给大老爷,二老爷,贾琏他们带了枷锁,当时就晕了过去。

贾母打击也很大,不过她没有晕倒,王夫人临走之前还交待鸳鸯,让她稍后送老太太去林姑娘那。

等到贾府的众人都回过神来,已经在羁候所里了。这里是专官犯了事儿的犯官和官员家眷等候判决的。

贾府上上下下几百号人,把羁候所装了个满满当当也还装不下的,一些不重要的下人们只能先直接先给卖了。

重要的下人是指占据着重要管家地位的,他们可能知道主家的各种账务,辛秘等等。

至于其他的下人早就打混在一起,包括姨娘和通房丫头们。

谁还分得清他们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又伺候了多少代,全都一样的拉去卖掉,所得的银两全部记入抄家收入。

王夫人本以为她也会一起关进牢中,没想到并不是。

狱卒把她带到后院一处单独的小院子,房屋虽然有些旧了,尚能够遮风挡雨,让她接下来就住在这里。

原来抄家的时候圣旨并没有把对她嘉奖加封取消掉,她身上的诰命和犯了事的贾政没有关系。

管着这里的堂官儿办事谨慎,觉得还是小心为上,所以没让她住大牢,单给她辟出一处地方等候最后的判决。

王夫人打量屋子,虽然处处落着灰,陈旧发霉,但是应该比牢中的条件好了许多。

她用身上带的珍珠贿赂狱卒,把最小的几个孩子带过来和她一起居住。狱卒听说她要的是几个孩子,也没多为难,很快就把人带过来了。

于是巧姐牵着刚会走的弟弟贾藤,惜春牵着兰哥儿,跌跌撞撞的投向王夫人的怀抱。

牢房中的情况不用猜王夫人就知道不会太好,不过他们都是大人了,就是贾宝玉也应该学会照顾自己。

王夫人只管照顾这几个小的,尽量不让他们生病,因为在这里如果生病了,根本不会有人来医治,情况会越来越糟,几乎只有死路一条。

惜春特别懂事,帮着王夫人看顾着几个孩子,就算她不看顾也跑不掉,白天外面有人站岗巡逻,监视着他们,晚上这高门大院一落锁更是插翅难逃。

就算住在院子里,不住在牢房中,也仍然是阶下囚。

贾家被抄了家,人都被关起来,平日里交好的那些身份显贵的亲朋好友全都不见了。

四王八公也没有一个露面,至于金陵四大家族,史家第一个被抄已经不复存在,王家和薛家也在走下坡路,王子腾在升迁回京的路上死了。

王家倒下主心骨,还有几个在任上回不来,京城其他人也都不成器,没人出面来看过贾家的人,王熙凤的两个亲兄弟更是当不存在这门亲戚一样。

反倒是被王夫人放了卖身契的那些丫头们会来看她们,给送东西。

再有自家嫁出去的的两个姑娘迎春,探春和黛玉都来过了,哭的泪人一样。

还有刘姥姥,听说消息之后专门从乡下赶过来,把家里好不容易在攒下的不少东西都卖了,给王熙凤和贾宝玉打点狱中生活。

鸳鸯的卖身契王夫人早就给她了,和同样是自由身的玉钏几人在外面照顾着老太太。

贾母的院子虽然没被抄没,但是整个贾府是一定会被封的,他们在贾府的地方不能多呆,在限期之内也是要搬走的,于是收拾好了东西去投靠了林黛玉。

鸳鸯一向妥帖,又是贾母的大管家,很能撑得起事儿,突然听闻贾府倾覆的噩耗,黛玉也有些六神无主,还是鸳鸯去了林府才稳住局面。

而且身边跟着几个丫头也都是出类拔萃的,倒是把老太太和黛玉照顾的很好。

贾芸也托了他的狱卒朋友帮忙照看。

王夫人有自己可活动的小院子,院子中还种了些蔬菜土豆,可以给孩子们加餐,倒不至于饿了肚子。

宝玉,凤姐儿等人,从一开始的失魂落魄,也渐渐接受了家族倾覆的现实。因为有人打点照顾,没有人因病重去世。

这里环境艰苦,还要受狱卒的奚落嘲笑,再不是曾经的身份地位,曾锦衣玉食的人们也终于都熬过来了。

一个半月后,贾家罪名终于定了下来。

宁国府的贾珍,贾蓉被判处斩。荣国府的罪名轻一些,贾琏和贾赦父子两个流放海南,贾政充军流放东北戍边。

比起东北,自然是海南那一条路更加艰险漫长得多。

贾宝玉因为年纪尚小,并未参与到贾家族人那些犯罪的事情当中,从他往下的男丁都没有受到牵连。

家里的女眷们本来都应该同丈夫一同流放的,不过,皇上顾念着老臣的家族,格外开恩,对妇孺们没有连坐治罪,只是责令她们返回原籍金陵。

宁国府的子孙背上了罪籍,从此不可以科考应试。荣国府没有被波及,子孙仍可以科考。

虽然贾家被一撸到底,也并非没给他们留有希望,只要下辈人用功读书,也能够再重新立起来。这让李纨更加坚定的督促贾兰读书考功名的信念。

贾贵妃娘娘在贾家获罪期间,曾追着皇上求情,御前失仪,被降为嫔,虽然仍然住着凤藻宫,却从一宫主位搬到偏殿去了。

元春被降了级,又没有宠爱在身,根本无法东山再起。她已经意识到皇上是下定了决心要发落贾家,她就算再求情也没用,只会让她的处境更艰难,所以她就不再去挑战皇上的怒气,顶着娘家败落的废妃身份,蛰伏起来。

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当初置办了许多祭田,他们回到金陵,靠着地里的产出也不至于饿肚子,能过上有田有地小富生活。

在众人返回原籍金陵之前,宫中的戴权又传出一道皇上的口谕,令贾宝玉不必去金陵,令他参加今年的科举,并且允许其母王夫人陪同留京。

这道旨意突如其来,贾母以她多年的经验认为,应该是在宫中的元春使得力才办成的这件事儿。

贾母要贾宝玉一定要勤加读书,好好把握这次皇上亲自给的机会。简直把殷殷期盼和光复贾家的重任都交托在他身上。

与一个未来的国家栋梁相比,奉旨一同留京的王夫人则十分的不起眼。

众人只以为贾宝玉尚未成亲,还当他是孩子,所以皇上体恤才留下其母照应他。

本来林黛玉也是跟他们一起去金陵的,在金陵老家那边完婚。

可是突如其来的圣旨,打乱了这个计划。

众人只能给两个玉儿匆忙完婚,参加完他们的婚礼,其他人就得返回金陵了。

于是王夫人带着贾宝玉,林黛玉,一家三口留了下来。

没出王夫人意外的是,此次的科举成绩贾宝玉榜上有名,虽然在末尾也算是考上了功名。

他之前的学业并不突出,若是被他曾经的老师知道他这么容易就考上了,简直会认为这是个奇迹。

不过贾宝玉名次靠后,并不显眼。

科举的前几名才可能会被直接授予官职,像贾宝玉这种名次在最后面的,要等到职位空缺出来之后才能够补上。

少则等几个月,多则要等上一两年。

若是曾经的贾宝玉,只要他考上家族自然会给他安排肥缺,现如今可没有那么多的银子打点了。

再次让宝玉意外的是,吏部竟然还真给他授了职,是钦天监的司历。

虽然是九品小官儿,也和一县父母平级了。

更何况还是在京城,自然比做个县令更加体面。

钦天监的职能为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与六部不在一个体系,自有它的招人制度,也很少招收靠八股文考上来的人。

钦天监历来还有一个特殊的规定:本监官不得改迁他官,子孙世业,非特旨不得升调、致仕。如有缺员,由本监逐级递补。

不知道贾宝玉怎么就投了那边的眼缘,据说还是钦天监的长官亲自要的人。

在别人看来辛苦科举之后,却跑到钦天监任职,简直就是自毁前程。

贾宝玉却觉得很高兴,特别是在了解了他的工作性质之后。

他本来就对那些满口之乎者也的读书人不敢冒,觉得他们蝇营狗苟就为了加官进爵,简直俗不可耐。

可是钦天监却不一样,他对工作内容很感兴趣。这里的环境又轻松的多,贾宝玉欢欢喜喜的去上任了。

一开始,贾宝玉成婚之后,王夫人三人只能住在林府,后来贾宝玉的工作稳定之后,又在旁边不远买了一个小院子,算是彻底安顿下来。

昔日的纨绔子弟,今日也能顶门立户了。

王夫人带着那块儿宝玉被召见的次数不多,十年来仅有几次。

可见,当今圣上对于测吉凶之事没有忘却也并不依赖,是一位很懂得克制的圣君。

但是王夫人却清楚的知道,贾宝玉之所以能被留下来考科举授官职,要感谢他的伴生玉佩。

不然这个时候,宝玉也和贾环贾兰一样,在金陵一边种地一边读书呢。

又过了几年,贾兰也考上了功名,来京城投奔二叔和祖母,也同样踏踏实实的做了个小官儿。

贾家没有在京城中消失,却再也不是之前的那个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