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她早就看出了家族的衰败,学习了几年管家,不是白管的。相信除了她,林姐姐和宝姐姐也看得出来。
她常常想着,如果她是个男儿身就好了,她走出去立一番事业,也自有她的道理。可偏偏生就女儿身,只能困在闺阁之内,等着家里给安排一门婚事,联姻嫁人。
探春是抱着一腔孤勇去和亲来的,而太太居然说她还有选择的权利,之前给自己鼓足劲儿提起的勇气一下子又都消失了。
她也很害怕将要面对的那些未知,很害怕孤身一个人去异国他乡生活。
探春忐忑地说:“我若是不去,咱们家岂不是得罪了南安太妃。”
王夫人说:“这就不是你一个小孩子该操心的事儿,那边由我去说。”
对方毕竟是太妃,要拒绝也要有一个合理的理由。
王夫人觉得给探春在近处定一门亲事,不久之后就给她完婚,这样还说得过去。
王夫人并没有让探春立刻下决定,而是给她一晚上考虑,让她第二天再来说她的决定。
柳湘莲也去了西南沿子,这次他领着一队人马回来送信,趁着还没离开京城,来见见昔日朋友。
听宝玉说了对太妃登门,及对三妹妹处境的担忧,柳湘莲再也坐不住了。
本来他以为还得奋斗两年,他的身份才能拿得出手。可是已经没有时间了,他立刻打点一切,让他本家的一个嫂子来贾府提亲。
王夫人正愁到哪里去找一个合适的女婿,他就自己送上门来了。
探春晚了一晚,原本都想要答应了和亲,这样不给家里惹麻烦也不会得罪南安王府。
当她得知柳湘莲让人来提亲的时候,心中狠狠一震,到了太太面前,说要去和亲的话,也迟迟说不出口了。毕竟柳湘莲正是让她春心萌动,爱爱心怡的那个人。
看探春的表现,王夫人已经明白了她的选择,到是不知道这两是何时暗生的情愫,不过那已经不重要了。
贾赦贾珍等人觉得牺牲一个探春,让她去做和亲郡主对贾家大有好处,都支持南安太妃认干亲的决定。
王夫人却不会考虑他们的意见。
毕竟儿女婚事是父母之命,除了父母,其他族人也只能提些意见而已,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就算是老太太也没有越过王夫人和贾政去给探春定亲的道理。
王夫人强势起来,到是没人跳出来坚决反对,一来这些年她积威不浅,二来别人也怕她真的和南安太妃对上,使贾家更无法收场。
那日在贾母房中的谈话,已经通过邢夫人的嘴传到了别人耳中。
王夫人唯一要说服的就只有贾政一个。
这么多年的相处下来,王夫人自然知道贾政最在意的就是他的地位。
若能巩固地位,他当然不介意送一个女儿去和亲,可是正因为他如此在意身份和地位,也害怕被人牵连。
就如当初失了势被抄家的甄家,贾政是不欲与之有任何牵扯的。
王夫人在去信中反复变着花样提醒:皇上委以重任,把第一次登基之后的战事交给他,可是南安郡王却难当大任,是败军之将,这无异于狠狠的打了皇上的脸,让当初那些不支持开战的反对派看了笑话。
回京城之后皇上最多是不迁怒他,但是想要简在帝一心那是不可能了,让皇上重用更别指望。
如果情况不好的话,可能都会被治罪,或者是闲置几年之后再受打压,或被彻底夺权。
南安郡王回京后的情况究竟如何真不好说,总之不会好就对,毕竟君心难测。
贾政应该知道最近皇上对老臣们的态度并不好,继甄家覆灭之后,史家也被抄了,就是史湘云他们家。
这些有亲的人家接连出事,已经使得贾政有些战战兢兢。
王夫人的来信更是提醒了他,还是最好不要和南安王府掺合到一起,平日里都说四王八公关系好也就算了,毕竟是一大帮子人,法不责众。
可是这个时候掺合到和亲当中,还用自家的女儿去代替郡主,和南安王府的牵扯就太深了,这让对南安郡王战败不满的皇上会怎么想?
而且皇上也不会领情,他家嗯岂不是白白搭上一个女儿。
贾政也不敢冒这个风险,便听王夫人的意见,贾家不去掺和此事。
至于探春的婚事,他人也不在京城,只能交由王夫人全权处置。尽快安排一门婚事,才不至于太得罪了南安太妃。
于是王夫人便直接给探春和柳湘莲定了亲,就说他们夫妻两个早就看好了柳二郎做女婿,双方早已看好,只不过没下定,这次柳湘莲终于有空闲,便把亲事定了下来。
几天之后南安太妃再次登门知道这个消息,自然十分恼怒。
不过她就算再气恼,如今的当务之急是赶紧再找一个能顶替她女儿和亲的人。
拂袖而去的南安太妃顾不得找贾家的麻烦,立刻思索起其他人选,可惜并不是那么好找的。
要在她交往的官员后宅找一个模样,性情,不输给郡主,不给皇室丢面子的女孩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而且并不是她相中了人家,人家的父母就舍得把女儿白送出去。
愿意卖女求荣自动送上门的人家也有,可是太妃又常常看不上这样人家的女孩子,觉得她们样样都不行,就这样事到临头,她还在挑挑拣拣。
圣旨突然降下,由南安府的昭华郡主和亲。
南安太妃面对圣旨已下的情况,就算是再护女心切想选个丫鬟代嫁,或者再让别人顶替,那是万万不敢的,皇上已经点名了她的女儿。
若是她真敢搞那些小动作,送走的不是昭华郡主,只会让得知真相的皇上治她的欺君之罪,而南安郡王被清算的时候可能会更惨。
后来,南安太妃只能哭哭啼啼的在朝廷送派兵驾时,把亲自教养长大的女儿送走了。
这样一来,南安太妃倒是把一开始没答应她的贾府恨上了。
王夫人当然知道得罪了南安太妃,不过就算重来一次,她同样会这么做。
贾母等人虽然觉得失了个机会很可惜,很是唏嘘了一阵子。不过,这是贾政夫妇自己的决定,他们也不好多说什么。
如邢夫人,顶多说几句酸话罢了。
贾母觉得自从把元春送进宫之后王夫人就变了很多。
这一次王夫人的选择更是出乎意料,拼着得罪南安太妃也不送探春出去和亲,贾母深思过后,自认为理解了王夫人的心思。
她认为王夫人多半是把元春送进宫之后就后悔了,所以王夫人才每次有机会进宫就月月都不会落空,所以也再不肯做同样的选择。
有这么为她着想的嫡母,三丫头倒是个有福气的。
柳湘莲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年轻人,他出身不俗,升迁还算稳定,在年轻人当中算得上快的,如今他已经是六品的校尉武官,这离他参军才不到三年的时间。
若换个文官,想升迁这么快,除非精才绝艳,还能立大功才行。毕竟武将的军功都是用命拼出来的,只要武艺高强,足够勇猛,在战场上就能赚回一番事业来。
稍后他还要回军中,王夫人觉得未免夜长梦多,还是早把他们的亲事办了,于是在定亲之后,就安排他们成亲,早早的把探春打发出门了。
探春出嫁之前,赵姨娘对探春说:“太太拦着你不让你当郡主,必是有私心!太太怕你做了郡主,再嫁个番王就能压她一头!”
探春说:“太太就是太太,什么叫怕被人压她一头?”
赵姨娘说:“我看她是怕环儿多了你这个郡主王妃姐姐当助力,以后骑到宝玉头上去,宝玉继承不了家业,全都成了环儿的,她才打压你!”
探春:“姨娘,我真的是你生的?你究竟是我亲娘还是我仇人?就这么见不得我好吗?那老番王不知多大年纪了,你还想着让我去做和番王妃,就算他是青年才俊,各方面都好,我也不稀罕呐!”
“傻姑娘,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是有人见不得你好。挡了你的通天路,让你嫁给个小官,你还感激得什么似的,你也太好收买了吧。”
探春此时无比庆幸,她一生下来就放在王夫人这边教养,不然也要像环儿一样跟着赵姨娘学成个是非不分之人。
“姨娘若是嫌我嫁的不好,丢了你的脸,日后不当我是女儿就是了,咱们从此就撂开手,你只当生了一个儿子,从来没生过女儿!”
探春心中叹气,是她太天真,以为临出门前会从这位亲娘口中听说些温情不舍的话,没想到还和以前一样,又是这般的挑拨离间。
探春读书识字,有明事理,自然知道哪个对她好,哪个对她不好。
何况太太又不是没给她选择的权利,最后决定留下来的是她自己。
除去血缘关系,太太比赵姨娘更像她的母亲,帮她遮风挡雨,没让她不得已成为郡主的代替品。
最后她还能嫁一个合心意的如意郎君,探春心中感激不尽,暗暗发誓和好好孝顺老爷太太。
别人觉得柳湘莲家中败落,官职太小,配不上她。
她却不觉得靠祖宗蒙荫得来的官算什么本事。
一步一步一步一个脚印,自己挣来的才算是真本事,才是立身之根本。她从来欣赏的是像柳香莲这样的人。
探春说:“我再劝姨娘一句,从此省省吧,你做的那些缺德事情,就没有别人不知道的。太太还容忍你,只不过为了周全我们姐弟的面子,一直当不知道罢了。等过两年环儿大了成家若能够立得住单分出来,若能把姨娘接出来说不定还能救你一命。否则的话,您就从此再也别开口。”
探春深知赵姨娘一开口就得罪人,就要坏事儿。真不知道,等到环儿也订了亲,解决终身大事之后,赵姨娘会是什样什么样的下场。
探春现在马上要出门子,也顾不了那么多,只能到时候来好好求求太太,请太太网开一面,探春接她走,贾府中就当她死了。
赵姨娘之前并不知道,她曾经害人的事情已经全府皆知,如今在探春口中知道才知道自己做了多少年的跳梁小丑,出了多少洋相。
赵姨娘这才回过味儿来,为什么早几年就在姥爷那里失了宠,果真吓得好久不敢出门不敢吭声。
妹妹都已经出嫁了,宝玉的婚事也该提上日程,就算王夫人不说,别人也会提起。
王夫人探了探贾母的口风,贾母这次没怎么犹豫,提起亲上加亲更好,问王夫人对黛玉怎么看,是否能配得上宝玉。
黛玉和宝玉两小无猜,感情深厚,而且自从宝钗进宫,贾母已经知道王夫人当真无意联合薛家控制宝玉的婚事,娘娘之前的打算也落了空。
之前贾母可能觉得宝玉的选择面儿还挺广的,可是随着宝琴,宝钗,湘云等人相继都有了去处之后,贾母的心也定了下来,仍然觉得黛玉和宝玉最配。
贾母已经多年不愿意去外面交际走动,更不认识什么合适的千金小姐,自然是看黛玉和宝玉一起最顺眼,而且把两个玉儿凑一对儿,也能了却她的心愿,从此贾府能一直照顾着黛玉。
王夫人对林黛玉当然是很喜欢,就跟贾母商量着他们两个年龄也差不多了,如今姐姐妹妹们都成了婚,也该轮到他们,不如给贾政去一封信,只要贾政也同意的话就给他们定亲。
等到日后贾政回来之后,再择吉日给他们完婚。贾母一个劲儿的说好。
贾政是个典型的大家长,对于林黛玉本来就存着庇护心思,在他心里,这个外甥女儿与自己家的其他孩子们也没有差别,既然母亲和夫人都同意亲上加亲,他也没有意见,所以两个玉儿的婚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王夫人本来想的是等到家族的大劫过去之后,若能够确定贾宝玉安然无恙,再定他们的婚事。毕竟对体弱的林妹妹,王夫人要更多照顾几分,怕她经受不住风吹雨打,受到贾家的牵连。
可是王夫人现在发现,这样的想法过于简单了。迟迟不定亲,弄得林黛玉更加多思多虑,本来已经良好的身体时好时坏。
贾宝玉也总不定性,爱与女孩们交往过密。
如果王夫人想要把林黛玉挪出去,让她避开最混乱的时候,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别人也许会误会她是要把没了靠山的孤女林黛玉赶出家门。
贾母那边还很难同意。
只有林黛玉以备嫁的名议,让她单独离开贾府住一段时间,还算说得过去。
于是王夫人在他们定亲之后,再安排一场测算,结果是说:这一对乃是天作之合的良配,只是成亲前一年不宜相见,之后才能和谐美满,白首到老。
贾宝玉和林黛玉在府上都是十分受重视的小主子,他们的婚事更是将会十分隆重,所以涉及到他们的事情便不会被马虎对待,既然一年之内林黛玉出府别居,当然也要细心安排。
还好林家的仆人上京的时候用林如海剩下的家产买了一座三进宅子,记在林黛玉名下。
虽然不大,也有几间院落,安置林如海夫妇的灵位,可以当个别院居住。
至于跟着黛玉的人手都是现成的,有林嬷嬷,紫鹃,雪雁,还有她的奶娘王嬷嬷,还有林家兄弟的两户人家。
府门口,贾宝玉送林黛玉上车,还依依不舍地说:“妹妹,过两天我就去看你。”
林黛玉摇了摇头,轻快的说:“你可别来了,让我清静些日子吧。”
她平时很少有机会出贾府,这一次倒是很欢快,没有什么离愁,因为知道下一次相聚就是永远相聚。
两人终解决了心事,相处起来越发自然,毕竟是一块长大的,感情又水到渠成。
本来舅母已经把宝玉迁出园子,要不是宝玉忍不住仍然三天两头的还要往园子里跑,也不至于有今天这个麻烦了,两个人毕竟未婚夫妻,成亲前几个月不能相见是定例,大家都要遵守的,他们只不过是又多了几个月而已。
送黛玉去林府上不久,就听说节度使奏了贾政一本,说他纵容部下重征粮米,请旨革职。
贾琏本来还不信,去吏部问了之后才知道是真的。
回来和王夫人商量,先瞒着老太太,他再到吏部去打通关节。
贾政回京,先到朝中请罪。众大臣都知道他中正清廉,定是下面的人瞒着他私自折腾的,安慰他顶多会担个治下不严的罪名。
最近朝中姓贾的官员犯事儿的还有几个,皇上召见时候问贾政,“其他那几个姓贾的官员与你有亲无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