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二十七)

像林如海这种主动提出的,虽然有点儿愣头青的嫌疑,但这种时候,愿意做实事的人,总是让人钦佩的。

林如海没有多说什么,就着刚熬好的姜汤啃了一块儿干粮,洗了把脸,换了身干净的衣服,便出发了。

其实,做这样的事,对林如海来说,并不算太难。作为一个官场沉浮了两三世,上辈子还做到了首辅的人来说,林如海深谙人性的弱点。

像这些地产广泛的大户人家,最梦寐以求的,就是功名;而那些粮商们,求的最多的,无非是利益和名声。

既然钦差大臣管渊的手里有便宜行事的特旨,那林如海也不客气,当下就以朝廷的名义给这些人许诺,以自己丰富的经验,用最小的代价,拿到更多的粮食。

正所谓: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嘛!

管渊也不是个迂腐的,要不然,他也不能在圣人这么坑的皇帝手底下做成帝王心腹。

林如海只是向那些乡绅们许诺:待度过了这次灾荒,他会禀明圣人,在来年的恩科里,多给山西与河北两省保留几个名额。顺便,如果在赈灾中表现突出的,又正好家里有读书人的,他还会请圣人赐下几个秀才的功名。

这就能唬住一大批人了。

而有了这个开头后面的事就好办多了。朝廷给的名额肯定是有限的,至于具体给谁,可以松松手由着你们自己商量,但也可以由朝廷指定。

这样一来,那些势力较弱,自认战斗力较低的,就会自动自发地来抱朝廷的大腿。这就是顺利打入他们内部了。而有了内应,就更容易抓住那些大商户、大家族的把柄。

只要有了把柄,朝廷想要收拾他们,还不是看看什么时候顺手的事?

林如海这一套翻_云_覆_雨手打下来,效果很是显著,朝廷派下的粮款连一半都没有用到,灾情就基本解决了。

而剩下的这些,管渊直接上书圣人,申请发给灾民做粮种。

当然了,他们这些辛苦了两三个月的官员们,也能松一口气,和和气气地坐在一起,二次分润一部分好处。至于朝廷粮款刚发下来的时候,大家已经分润过的那一部分,,自然也就心照不宣地抹平了。

这一趟赈灾之行,真可谓是名利双收。林如海也趁机小试了一番将奏折和公文简化。但因着当今圣人的尿性,溜须拍马的那些是暂时去不掉了。

水灾完美解决,逃难的百姓也在各地官员的安排下陆陆续续地返乡了。更重要的是,没有激起丝毫的民愤。

圣人龙心大悦,当即就下旨表彰了钦差与各地官员,对于钦差上书申请的给赈灾中出力甚多的乡绅赐秀才功名一事,他也很痛快的答应了。

这事算是开了个先例,林如海在仕林之中颇得了些诟病,但朝廷却也把这种做法当成了可供参考的范例。不管未来这范例成为成例之后,会不会被人用来以权谋私,至少短时间内,是于百姓有益的。

林如海当天晚上就能见了崔判,对他的行为表示了肯定。

林如海心头大定。

——看来,所谓的功德,果然是要于百姓有益的才算。

先前被他压下去的那个想法又蠢蠢欲动,让他迫切地想要推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