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真正进入了灾区,林如海才直观的感受到,以往在史书上看到的“尸横遍野”、“千里无鸡鸣”究竟是怎样的景象;也终于明白了,他前世做宰辅时,从地方奏折上看到的那些伤亡数字是怎样的惨烈。
还未进入河北地界,他们一行人便遇见了许多逃难而出的人。他们大多数面黄肌瘦,还有的看着胖乎乎的富态的紧,但一手指摁下去,身上就是一个浮不起的坑。
——那是饿得浮肿了。
见林如海面露不忍之色,同行的何苗叹道:“这才到哪儿呢?更惨的还在前面呢。”
何苗说的不错,更惨的还在前面呢。他们越是往灾区走,路边饿死的伏尸就越多。到了后来,伏尸却又少了。
林如海不解:难不成,还专门有人来收敛尸首?
何苗怜悯地看了他一眼,指了指街道两旁寥寥无几的还开着门的店铺。林如海面色一变。
他已经意识到了什么,可还是亲自去看了一眼。然后,他出来就忍不住扶着门框吐了起来。
——那是肉铺,里面卖的没有别的,只有“米肉”。
这种东西,他从前也只是在史书的记录上见过只言片语。但历代的史书都免不了“春秋笔法”这一关,留传下来给后人看的,大多是比较光鲜的一面。
当然了,若是新朝建立,为前朝修史的时候,就是反过来了。
但无论如何,类似于“米肉”这样的东西,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的,就已经是比较公正的史官了。
林如海终于明白,大灾之年,遭灾之地,浮尸遍野那还不算太遭。似这等人烟荒芜却又不见尸首的,才是最可怕的。
“不能再往里走了。”管渊道,“再往里走,怕是咱们这五百人,根本就护不住赈灾的粮草。”
他们这一行人,是押送了一部分粮草先行的。一开始的时候还好,那些出去逃难的人心里还有奔头,一般不愿意冒险。但越往里走,剩下的百姓便越绝望。
而绝望,往往就会导致疯狂。
他们觉得:反正注定是活不成了,为何不做个饱死鬼?
他们已经打发了不下五波儿由灾民组成的劫匪了。
这些人,不打吧不能由着他们,杀了吧又让人不忍心。他们还要考虑“民愤”的问题,简直是轻不得重不得,让人左右为难,颇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
最后,管渊排板决定:就在最近的府衙,召集山西、河北两地的官员,商议赈灾事宜。
何苗道:“粥棚是不是要先搭起来?”
林如海沉默了许久,这时才开口:“我看有许多大户人家虽然大门紧闭,但角门却有出入的痕迹。他们家中必有存粮。下官愿意去周旋一二,多弄点儿粮食也是好的。”
管渊与何苗都忍不住看了他一眼,神情里带了点儿钦佩。
其实,每次朝廷赈灾,都少不了动员当地的粮商个大户人家。但这就是个吃力不讨好,还不容易做出成绩的活儿。一般情况下,都是推来推去,直到推不下去了,才会有人捏着鼻子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