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故事的来源……
当然都是孟昔昭编的啦。
他口述,金珠抄写,自从孟昔昭知道金珠一年工资那么高,他干什么都第一个想到金珠,颇有一种非要把那五千两银子赚回来的意思。
这就苦了金珠了,平时要盯着庄子,好不容易得了空闲,刚回参政府,都没问候一下自己的小姐妹,就被孟昔昭拉过去抄书。
文字狱是大清的专属,但也不代表别的朝代就没有以文字定罪的时候了,就为了防着以后被人拿过来做文章,所以每个故事,孟昔昭其实都写的比较隐晦。
除了第一个,女主人公是杀掉了自己“名义”上的丈夫,剩下的,都跟夫妻没有关系。
第二个故事杀掉的是哥哥,第三个故事杀掉的是老鸨,第四个故事则更隐晦了,仍然是女子当故事的主角,但她从头到尾都没杀人,而是起了一个侦探的作用,去调查一桩陈年旧案。
一对夫妻离奇离世,十来年都找不到线索,女主人公经过一番调查,发现事情跟他们当年雇佣的丫鬟有关,他们折磨这个丫鬟,逼她干所有的活,不给饭吃,让她只能吃院子里的杂草,有一日男主人醉酒,不慎掉进了井里,女主人吓一跳,连忙推搡丫鬟去救人,丫鬟脚步慢了一些,被女主人扯过头发狠打,丫鬟痛得反手一推,女主人踩在丫鬟刚刚拔下来的杂草上,杂草中有露水,减少了摩擦力,女主人一下子就跌倒了,而且就这么巧,跌在院中的斧头上,当场毙命。
丫鬟吓坏了,再看男主人也已经淹死了,惊慌之下,感觉这是个机会,于是跑去报官,说自己出去干活,一回来,家里就变成这样了。
古代可没有推理小说,楚国公主看的呼吸都屏住了,尤其是看到丫鬟打扫井边的脚印,然后又模仿着女主人,凌乱的走了几步的时候,她不禁疑惑,真的是巧合吗?真的不是这个丫鬟干的吗?
然而死无对证,丫鬟流着眼泪把当年的事情说出来,很快,就把女主人公打动了,她说,既然是意外,那她以后就不会把这件事说出去,以后,丫鬟还是可以清清白白的做人。
楚国公主看着最后的这句,清清白白的做人,看了好长时间。
*
第一个故事简单粗暴,是切入点,让楚国公主一下子就注意到,杀人,是破局的关键。
第二个故事继续加深这种印象,每个主人公都是被欺压的形象,让她渐渐的能和自身联系到一起。
而真正的关键,其实就是这第四个故事。
杀人,说的轻巧,但真的要去实施的话,除非对方穷凶极恶,不然谁听了以后不把自己的脑袋摇成拨浪鼓?
好死不如赖活着,上到皇帝、下到平民,所有人都把这句话奉成真理,杀人是为了不被欺压,可杀了人就要偿命,结局依然令人绝望。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这世上发生了奇迹,发生了怎么都不可能发生的巧合,比如,她还没到匈奴,单于突然死了,那她就不用再嫁人了。
这想法一冒出来,
这么形容一个男人的笑容是不是不太对。
但还不等他继续想下去,崔冶已经开口:“无妨,二郎不必为我担心,我已经习惯了。”
孟昔昭:“……”
那更要担心好不好?!
他现在都有点怀疑,书里的崔冶不是假死,而是真死在那口棺材里了!
这怎么可以!
他付出了这么多,连人带感情的一股脑堆上去,这一片赤诚之心日月昭昭啊!再换个人,先不说他能不能信任对方,就是自己的精力,也已然跟不上了。
所以,崔冶必须活着,必须长命百岁,不然的话,他前期的投资、冒着被爹娘揍的风险,不全都白白浪费了?
崔冶要是知道他现在在想什么,估计能当场汪一声的哭出来。
……
孟昔昭有心让滕康宁过来,给崔冶把把脉,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可他不能这么做。
中毒这个事,只能让崔冶自己点破,不能他主动去发现,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别看崔冶现在对他挺好,万一被孟昔昭发现了他最大的秘密,他一个想不开,决定杀人灭口了怎么办?
所以,还是徐徐图之,徐徐图之。
……
但也不能太徐了,孟昔昭可以准备好用二十年的时间改良武器,用一辈子的时间去选种育种,可解毒这种事,他觉得,一年就已经是自己的极限了。
连发现自己有花痴病后遗症的时候,孟昔昭都能做出来直接去青楼验证到底怎么回事的行为,对于崔冶这种完全一抹黑、谁也不知道他会不会突然有一天就毒发身亡的状态,孟昔昭更是想要掌握所有的资料。
憋着一口气,在崔冶这里,孟昔昭什么都没说,出大帐的时候,是郁浮岚送他,而郁浮岚把他送出帐外,就准备回去了,谁知道孟昔昭一个反手,抓着他肩膀上的布料,把他往旁边拽去。
好在现在天已经黑了,没什么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