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3 章 医学与生命17

【我们现代做医学实验也会使用诸多动物,这也是从17世纪的西方开始的,虽然这个时候还比较的暗黑。】

“人有血液,动物也有血液,但是动物的性格不同,这血液是不是也有不同的作用?”

17世纪,哈维提出“血液循环了”后,欧洲人大受启发,开始研究人和动物血液的不同。

“小牛犊温顺,牛犊的血液必然也温顺宁静。雄鹿很有活力,它的血液定然也勇猛长寿,不如把不同的血液在生物中互换,是不是可以治疗疾病?”

一番争议后,英国人首先开始试验。

“羽毛管是中空的,可以做蘸墨水做羽毛笔,也可以做管子。”

英国人结合自己羽毛笔的经验,用禽类的羽毛管和猪膀胱结合,做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静脉注射器。

然后,拿出自己的绝活——牙鸟片和锑,混合之后,输入了一只狗的体内。

原本健康的狗开始变得昏昏沉沉,一边打瞌睡一边呕吐,与人类服用牙鸟片或者锑过量时的模样几乎一样。

“不如试试红酒。”

“啤酒也不错。”

“狗也喜欢喝牛奶,我看牛奶更好。”

英国人各种大胆的尝试,甚至还尝试过把自己的尿液注射入狗的体内,结果狗全部死亡。

1663年,一名来自牛津大学的医生理查德·洛尔开始做出新的尝试:“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狗身上本来就没有。要用它本身就有

的,比如血液。”

洛尔找到了两只健康的狗,把两只狗的颈静脉缝在一根芦苇管的两端,想让血液从一只狗的身体流向另一只狗的体内。

但是这一次,失败了。

“都死了。”洛尔摸着下巴,“一定是哪里有问题,我再试试。”

他并没有放弃,继续用不同的狗继续实验,足足试验了一年的时间。

最后,在一次用一大一小的狗实验时,又开始尝试新的方法。

“大狗动脉和小狗静脉连在一起,不知道这一次能不能成。”

洛尔先切开小狗的颈静脉放血,等小狗大量失血后,又把大狗绑起来,用芦苇管连接了大狗的颈动脉和小狗的颈静脉,直到大狗的血液全部流入小狗体内。

不一会,失血过多的大狗死亡,但是刚刚失血过度到抽搐的小狗一跃而起,活了过来。

洛尔的实验振奋了整个欧洲医学界,大家讨论着洛尔的实验,还给他写信送去各种建议。

“用两只性格不一样的狗!一只温顺,一只凶猛,看看会不会改变性格!”

“用猎犬和普通狗换,看看能不能得到猎犬的狩猎本领!”

“用颜色不同的狗试试……”

洛尔受到鼓励继续实验,甚至尝试过用羊血注入够得体内,但是实验失败了。

其他欧洲国家也受到影响,比如法国,还发明了用银管和袋子做成的新式注射器,但是16次实验都失败了,被输了血的法国狗不是死亡就是奄奄一息。

最后在第17次的时候,成功给一只狗输血57毫升没有死。

在这个过程中,当权者比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也参与进来。

“颈动脉太危险,不输血单纯受伤也会致命,不如换成腿动脉。”路易十四吩咐自己的御医巴蒂斯特·丹尼斯,用牛血输入狗的体内,而且抽血的位置换成了腿部动脉,这次实验据记载取得了成功,狗活了下来。

在这一次成功后,路易十四认为,人类的血液是有用的,可以通过输血治疗天花、麻风等各种疾病。

1676年,一位被其他医生输血20多次各种动物血依然不见好转的男孩送到了宫中。

“男孩已经很虚弱了,试试温顺的羊血。”御医丹尼斯研究一番后,把一只小羊的254毫升血液输入男孩的体内。

这一次,男孩活了下来,被认为是首次给人类输血取得成功。

这一消息让整个欧洲开始各种疯狂地尝试,出现了许多暗黑的实验。

德国人尝试用性格温柔的人的血液作为镇定剂,输给脾气暴躁的人;甚至交换夫妻双方的血液试图来让夫妻感情更融洽。

一时之间,欧洲陷入了输血乱象。

两年后,法国官方宣布全面禁止输血疗法。

法国禁止之后,两名男子在罗马输血时死亡,主教下令全欧洲禁止输血。

直到1901年,奥地利医生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了人类

血型和凝聚规律,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他也被誉为“血型之父这些事迹,一传十十传百,还隔着两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几百年的时光,谁知道传成什么样。尤其是医学,不自己去做做实验,怎么知道具体的医理。

【进入18、19世纪之后,欧洲进入工业社会后,医学得到了现代科技的支持,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速发展。】

【在不断的实验与当权者的支持下,黑暗中世纪时期的暗黑治疗手段焕然一新,进入了现代化西医。】

【而华夏呢?】

【17世纪正是明末清初的交替,也有一部华夏的医书对西方带来了重大影响,这就是《本草纲目》。17世纪,《本草纲目》被译成日、德、英、法、俄等几国文字,在国外产生巨大反响。】

【但是到了18、19世纪,华夏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民族尊严被踩在地方,中医直接被废除了,还谈什么发展!】

清朝皇室再次陷入殴打之中,明朝皇室在不同位面同样发出一阵阵惨叫。

这里拖后腿的,主要是皇帝。

民间的医者还在艰难的环境中积极抗争,皇帝却因为自己脑子发热祸害自己国家的根基,皇帝才是罪人!

在明清的民间,曾经受到天幕启发,开始习武的农人唾弃一声:“朝廷真是没用!

“还是靠我们自己吧!”民间的医户看得来气,“之前西洋人还那么垃圾,突然就这么厉害,我们的皇帝还要废除中医,这不是等着别人超越我们吗?”

医户的当家人提着家里子孙的耳朵:“好好看看,好好看看!”

“谁若是不好好学医,日后还要被红毛绿眼蛮子瞧不起!”

【拿一个现代看来最基础的学科来说,那就是人体解剖。】

【到了明清,越发保守的风气让人体解剖不进反退,连解剖死囚的尸体都没有了。有大夫想要纠正古代的人体解剖图的错误之处,反而被医学界辱骂。】

【这位大夫就是——王清任!】

1797年,大清名医王清任到滦县稻地镇行医时,当地正在流行“温疹痢症”,每日死小儿l百余。

“古书上的脏腑图不够准确,都说小儿l的五脏六腑没有成型,既然没有成型,又如何医治?”

王清任深深感到古代解剖图的不准确带来的恶劣影响,认为要纠正错误,决定亲自修改,“还不如我自己来研究!”

一连10多天,王清任解剖了30多具尸体内脏。

1799年,王清任到奉天行医时,闻听有一女犯将被判处剐刑,肢体要被割碎,他赶赴刑场,仔细观察,发现成人与小儿l的脏腑结构大致相同。

王清任为了明确人体正确的五脏六腑图,多次去北京、奉天等地观察尸体。并向军官恒敬求教,明确了横隔膜是人体内脏上下的分界线。

在乱葬岗那样艰难的环境下连夜解剖尸体,画图著书《医林改错》纠正古代解剖图的错误之处,却不被人理解,一直饱受争议。

.

“勋臣,天幕说得可是你!”王清任的家人激动地进入书房,在看到王清任桌面上的解剖图时,第一次觉得可爱了起来。

“这下,那些老顽固再没资格骂你了。”

她看多了,已经没了第一次那么害怕了,只是想想其他医者同样天天见多了病患和死者,还对人体解剖那样有偏见,真是迂腐!

王清任想想也觉得解气:“哈哈,天幕可没记得他们的名字,也不知道后世知不知道他们!”

既然明确了未来的路,也解了过去的憋屈,王清任心情大好,更觉得前途明亮。

“天幕这是给我指点了一条明路!”

【我们现代有一句话,你偷懒的时候你的敌人在努力,你努力的时候你的敌人更努力。】

【大家可以看到,西方在短短时间内进步飞快。但是我们华夏,每逢西方进步时,总有一两个拖后腿的皇帝。】

【最后,我们现在就只能加倍的追赶,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