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 章 农耕帝国7

此时时刻,徐霞客首先想到了家中的老母亲,欣慰地笑了:“母亲知道我和我的书后世留名,日后定然再也不会担忧我了。”

正如他所想,徐母看到天幕里放出了这些名人的书籍、画像还有籍贯,在里面精准地找到了自己儿子的介绍和书籍,顿时扬眉吐气:“是我儿子!是我儿子的书!”

就算她儿子不是秀才公不是进士老爷又如何,她儿子青史留名了!

邻居们齐齐投来羡慕的眼光。

明朝四大科技书籍,虽然不懂什么是科技,但是“四大”还是懂的。

整个大明这么多书,就这几本书被提到,可厉害了!

【华夏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的国家,公元前8000年,还是原始文明时期,已经开始驯化和栽培野生稻。到现在,日本的水稻被普遍认为来源于华夏,尽管有“华北说”“华中说”“华南说”三种不同的传播途径,但是来源于华夏不可否认。】

【隋唐时期开始,日本以山东半岛和江浙沿海地区为航线起点,开始了中日海上贸易】

荆咕放出了历史资料:

从公元630年到公元894年,遣唐使来往有16次,唐朝的遣日使也有10次左右。

遣唐使的除了来隋唐学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购买书籍。通过这样的途径,北魏时期贾思勰的著作《齐民要术》传入日本。

【《齐民要术》总结了六世纪之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耕文明和畜牧业生产经验,还包括野生植物的利用、林业种植、桑蚕养殖、畜牧和养鱼技术,各种食品加工方法、油料染料饲料等农副产品的加工贮存和治荒办法,被誉为“华夏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记载,日本遣唐使、留学生、僧人和归化的华夏人当时从华夏带回日本图书167部15790卷,其中就有《齐民要术》十卷。】

【起初,日本皇室与贵族跟华夏皇室一样,觉得这样珍贵的书籍应该由贵族垄断,所以只是束之高阁,在贵族之间些手抄本流传,百姓并没有得到推广。】

感觉被打脸的华夏贵族脸上都不太好看。

【日本的弥生时代同样是直播法种植水稻,此书在知识分子中流传开来后,首先改变的就是育秧移栽,是不是跟华夏北人南下后带去的改变很像?】

到了日本战国时代,各大名混战不休,农业一时停滞不前。

直到1586-1590年,丰臣秀吉打败了其他对手,以天皇的旗号进行统一战争,最终完成了日本的统一大业。

1582-1598年,丰臣秀吉

学着华夏的统治者,开始推行“太阁检地用了《天工开物》中造纸的部分;

1797年,木村善之著《砂糖制作记》借鉴了《天工开物》中制糖的部分;

1801年,增田刚《鼓铜图录》中参照《天工开物》从含银的铜中取银的方法;

1804年,曾槃和白尾国柱合编《成形图说》,引用《天工开物》农业和栽培植物的内容;

1838年,宇田川榕庵的《舍密开宗》引用《天工开物》李的土、玉石、药石内容;

……

1859年,佐藤信渊著《经济要录》,引用《天工开物》最重要的思想——富国济民!

“夫开物者乃经营国土,开发物产,富饶宇内,养育万民之业者!”

宋应星双目含泪,终于有人懂他了。

《商君书》说“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可商君已经是几千年前的古人了,那时诸侯国并立,四面环绕强敌,现在大明朝是统一王朝,百姓都是自己的国民,为什么还要弱民贫民!

【现存《天工开物》的第一个外国刊本就是日文版,近代华夏印制的大部分《天工开物》都是根据这个日本唱本刊刻成书。】

“华夏的书籍,为什么又要从日本引进?”朱元璋听着一本本书全是大明的,然而后世想要学习全是从日本引进,浑身不得劲。

大明的书籍,难道就没有传到后世吗?

难不成是那清军入关把大明的书籍全毁了?

朱元璋自己一幻想,再次杀气腾腾。

对着父亲时不时冒杀气,儿子们都已经习惯了,熟练地往远处躲了躲,被朱元璋看到,又是一声厉喝:“躲什么躲!给朕滚回来!”

【直到1952年,国内才发现了明代原刊本。】

【最后再来说说既有四大农书、又有明朝四大科技著作的《农政全书》】

【“农政”二字表明了徐光启以农治国、以农治农的理念和政治抱负,有开垦、水利、荒政等18卷议论,是明朝农学集大成的著作】

【当《农政全书》在明末传入日本后,在日本广受欢迎,现存的《农政全书》各类版本多达15种34部,数量堪称农书之最】

在《农政全书》传入之前,日本学的主要是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和农业技术,日本借鉴性不强;

《农政全书》传入之后,日本开始接触到南方湿地农耕技术,并且开始对不同季节的耕作时令、不同地区的耕地性质等详细分类,所以该书又被称为日本的第一部重要的百姓农书。

《农政全书》里记载了水旱虫灾的治理方式,还附了400多种可供饥荒时期充饥用的草木野菜目录,这里的大部分救荒本草,在中日两国都是重要文献。

1732-1736年,日本发生了为期4年的大.饥.荒,这些内容对克服饥荒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的日本文人再次各种研读《农政全书》写作,只在江户后期和明治初期就写作出184篇与之相关的农书。

【当丰臣秀吉因为华夏的农书和农业政策强大日本后,开始磨刀霍霍向明清】

【万历年间,丰臣秀吉给自己的爱妾写信: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为了这个目标,丰臣秀吉陈兵20万,发动了侵略朝鲜战争,目标是以朝鲜作为跳板,侵略华夏,然后是整个东亚。】

日本打朝鲜很轻松,很快汉城平壤分别失陷,全国8个道丢了7个道。

“征服朝鲜如此简单,征服唐明指日可待!”轻轻松松打下朝鲜半壁江山的丰臣秀吉十分自信,取出地图,已经开始研究占领华夏后定都在哪里。

丰臣秀吉对着自己弟弟丰臣秀次画大饼:“等日后我们迁都北京,我要北京这一圈十公里的地方,让你作大唐关白,让宇喜多秀来统治朝鲜。”

.

“狂妄至极!”

万历皇帝朱翊钧对于小日本打自己的都城主意的行为非常愤怒:

“嗟尔小国,也敢打大明的主意!”

更过分的是把大明叫唐明,大唐都已经过去多少年了,竟然还念念不忘。

【万历三大征分别是宁夏之役、朝鲜之役、播州之役,这三次战争大明都打了胜仗,但是很可惜,这也是大明朝最后的余晖。】

【朝鲜战役打的非常艰辛,这时期大明已经暴露了不少问题。】

当时的朝鲜国王李松立刻向宗主国大明求救,当时的大明万历朝刚刚完成了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让大明国库充盈,革弊施新,万象更新。一向懒政的的万历皇帝,立即决定出兵朝鲜。

在朝鲜,大明军队和丰臣秀吉打了三大战役,分别是:平壤战役,碧蹄馆战役,水军作战,三大战役以大明全胜结束。

战争加上瘟疫开始流行,补给不足的丰臣秀吉提出议和,大明答应了议和。

但是,丰臣秀吉的议和只不过是暂时妥协,而当时大明与日本谈判的官员石星或许是被买通或许是为了功绩,对万历皇帝掩盖了这一切。

于是大明打了胜仗却丧家犬一般被丰臣秀吉赶出朝鲜,直到再次入侵朝鲜,万历皇帝才知道丰臣秀吉的野心。

“竟敢欺君罔上!革职查看!”

当时的兵部尚书石星被革职,朱翊钧再次派遣军队入朝。

【万历朝鲜之役持续了七年之久,即使打了胜仗,也是惨败。

因为,不仅日本在朝鲜作战没有任何补给,大明在朝鲜作战同样没有补给!

大明千里迢迢去帮助朝鲜驱逐外敌,但是所有的军需军费军粮和将士,都是由大明运输过去的!】

朱棣也愤怒了:“败家子啊!给别人打仗为什么要用自己的银子!你就不会就地取材吗?!”

他让郑和下西洋也是就地补给,还得拉回海外的宝物弥补,不然光靠大明得耗费多少!

朱高炽更气了:“这是哪个败家子!打仗不会打,算账也不会算账吗?蠢货!”

一想到这个败家子可能是自己后代,

朱高炽肥胖的身子气到颤抖。

【虽然在朝鲜,

明军挫败了丰臣秀吉的野心,但是也耗尽了大明最后的能量。】

【大量的钱财米粮在朝鲜耗尽,大量有经验的将士死在朝鲜,大明的军事实力打了很大一个折扣。】

【同样在万历年间,大明最强的敌人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开始在草原上崛起。他后来宣布了“七大恨”,与大明决裂,自立政权叫后金。建国以后改名为“清”,也就是华夏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

【万历年间,西班牙舰队出征英国,开始海上霸主之位的争夺战。】

茫茫大海,雄赳赳气昂昂的无敌舰队启航了,这一战他们没想到,自己屡战屡胜的战绩会被一支由海盗组成的杂牌海军击败,从而被抢走了海上霸主之位;

西班牙国王在征服海外殖民地时,与英国争夺海上霸主之位时,同样在打大明的主意。

菲律宾殖民地的官员献上《征服中国建议书》,递到了腓力二世的案头。

.

在罗马,门罗萨拜访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格里高利一边修儒略历,一边要求门罗萨编写一部“关于中华王国已知诸物”的书籍,要求把所有有关华夏的任何事物都要写进书里,要求知己知彼;

1585年,《中华大帝国史》问世,欧洲学者对此书无不知道,后世评价“欧洲学者通过此书,对大明的了解程度比百分之九十的大明人自己还了解。”

1586年,马尼拉,西班牙驻菲律宾殖民地总督等官员召集了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会议只有一个主题:

征服华夏。

现场没有任何争议,每一位官员都同意征服华夏。

.

在日本,丰臣秀吉制定了详细的《征服中国计划书》。

.

在大明,万历皇帝躺在后宫,双眼迷蒙,无精打采,也不知道到底是嗑丹药嗑多了,还是嗑福.寿.膏嗑多了。

大臣再次来劝谏:“陛下,上朝吧!”

朱翊钧懒洋洋:“不去。”

然后闭上眼睛,吞云吐雾,沉浸在大明帝国虚假的繁荣太平里。

【所以至今一直有一种说法:明朝,实亡于万历!】

万历皇帝朱翊钧:“噗——”

他竟然是亡国之君!

亡国之君!

朱元璋作为开国君王,看着群敌环绕下还在懒政的朱翊钧更气:“嗑!嗑什么鬼药,你为什么不嗑死算了!”

天幕却还没有结束。

这一切的一切,都与那神奇的万历十五年有莫大的关系。

【1600年,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批准了一家新公司,这是一家影响世界历史,最重要的是影响印度和华夏历史的公司。】

【这家公司,名字叫做东印度公司。】

【可以说是它,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和八国联军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