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绰下意识想去抚摸儿子的头,但是看到对方头上的帝王冠冕改为轻轻摸了摸儿子的脸颊:“放心,我们母子一定会把这大辽江山治理的更好!”
她说到做到。
萧绰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让辽国从奴隶制国家朝封建制国家转化,还改善了契丹族与汉族的关系。
辽国刚刚恢复了太平,新旧政权平稳过渡,这时赵光义来了。
“报,宋人打来了!宋人带着十万精兵打来了!”
年幼的耶律隆绪还有些紧张,谁知萧绰沉稳的走到他的身侧,语气坚定:“我们一起御驾亲征,我要亲自斩杀宋人,为我大辽祭旗!”
年轻的太后带着小皇帝和大军浩浩荡荡出发,几乎是带上了辽国的全部家底。
这一战不仅牵动着全部辽国人的心,也牵动着天幕下赵匡胤和宋朝以前君臣的心。
“女人带兵,太后再厉害也不至于打赢吧?”赵匡胤语气有些犹豫。
天幕明显是在夸这位萧太后,如果对方没有赢,
也不至于这般夸。但是大宋也不至于这么弱吧……
刘彻狠狠皱眉:“辽人好像也是外族人,叫什么契丹?这宋人打不过契丹男人,连契丹女人都打不赢吗?”
天幕已经放出了雍熙北伐的结局,这也是赵光义“一战封神”的经典时刻。
两军交战时刻,萧绰身披戎装,亲自上马斩杀敌人,带领的辽军气势雄浑,大败宋军,还打的赵光义乘坐驴车逃跑。
萧绰看到赵光义跑得飞快,眼看就要坐着驴车逃出战场,举起长弓,对着赵光义的背部,“嗖嗖嗖——”,一发三连,直中屁股!
.
赵匡胤气得捂住眼睛不想再看。
刘彻直骂“废物!丢人!”,这样的人竟然还是皇帝,这会不会让后人怀疑皇帝的战斗力都这么差?
你既然不行搞什么御驾亲征,他不行也没说亲自去打匈奴!
李世民连声叹气:“这宋朝是我大唐后面的朝代?被这样的朝代取代我大唐,真得很丢人。”
敌人水平太差,显得被这种水平的敌人打败的大唐水平更差。
.
在这个小动画视频里,荆咕做了一点夸张的个人私设,比如萧太后的神箭,也比如赵光义被射中屁股。
历史上赵光义应该是被射中的大腿,萧太后也没有那么神乎其技的箭法。
皇帝们看得很气,宋朝人看得很憋屈,但是辽国人看得一片开心。
“母亲神勇,连汉人也知道了!”耶律隆绪渐渐长大后,原本对母亲依然不肯还政已经有了些意见,直到天幕突然出现,让他再次认识到母亲对宋人的威慑力,原本的心思也淡了下去。
“天幕说你的庙号是圣宗,这是个好庙号,说明我儿是后人眼中的一代圣主,母亲为你高兴。”萧绰感受到儿子久违的亲昵,也放柔了语气说道。
耶律隆绪眼眸发亮,没错,他是未来的圣宗皇帝,怎么能为母亲的优秀忌惮。他和他母亲一样都已经青史留名,还有什么可以遗憾的!
【萧绰去世的比较早,没有能惠及孙辈,但是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仅在危急时刻稳住军心挽回辽国,让儿子耶律隆绪成为一代圣宗,还创下了辽国疆域的最大面积,国势之强盛达到顶峰】
【北魏冯太后,以一介汉人俘虏的出身,成为鲜卑族的太后,后来成为太皇太后,把亲孙子孝文帝一手养大。】
【冯太后惠及三代,辅佐了丈夫、儿子、孙子三代皇帝,以个人智慧实现了北魏两代人的顺利交接,主持朝政多年,推行汉化政策,重用汉臣,兴建官学,推广“均田令”“三长制”,这让当时的北魏内部矛盾得到缓和,是北魏时期的杰出女政治家,死后被追封谥号“文成文明太皇太后”。】
“冯太后实乃一代人杰,我大唐依然在使用她的均田令。”李世民佩服道。
北魏实行均田令后,隋唐同样继承了下来,不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不断地完善,一直到唐朝中期才废除,唐初此时依然在
使用冯太后的改革措施。天幕下的平民百姓齐齐苦笑:“什么精神,什么情感,能活着就不错了。”
“就是,还讲什么感情,能娶到媳妇,能养活孩子都不错了。”
红颜知己那是贵族才有的待遇,他们只想能活着,孩子也能活着,一大家子都好好活着,不发灾荒不发徭役,过着太平年,就觉得天下大吉。
但是上层的贵族子弟们深以为然,尤其是一些纨绔子弟,大胆发言。
“没错,我又不缺女人,为什么不能找一个情投意合的知己?我娘非说我那知己出身太低不能娶进门!”
“我不缺儿子,为什么不能出去游山玩水?要奋进有爹爹和长兄,要继承香火有儿子,我凭什么不能出去仗剑行走江湖?”
他们越说越激烈,最后被在旁边听到的长辈忍无可忍,当着众人的面表演了一番“棍棒教育”,这才让酒楼安静下来。
【身为皇族,最不缺少的就是物质需求和生理需求。但是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谁来满足?】
【明朝殉葬,父亲一去世,王妃和贵妃都要殉葬,孩子的生母给不了他亲情,外戚不得干政而且身份低微聊不到一起。谁给他亲情?
从小一起长大的宦官。】
朱元璋突然有些恍惚。
亲情?
谁给他亲情?
亲情又是什么?
家里很穷的时候,大家都忙于生计,每日在田地里忙忙碌碌,片刻不得休息。
尽管那时父母兄弟都还在,但是穷人家里哪里顾得上谈论亲情这么奢侈的东西,能活着都很勉强了。
饥荒到来后,爹娘为了把家里仅有的粮食留给自己,活活饿死,他才发现爹娘对自己如此疼爱,才发现自己原来一直都拥有“亲情”这种奢侈的东西。
可是已经太晚了,爹娘饿死了,兄弟也饿死了,他连亲人都没有了,哪里还来什么亲情。
当了皇帝后,有了众多儿女后妃,朱元璋觉得,自己重新拥有了亲情,而且是很多很多亲情。
他不想死后再次失去,所以死后也要有很多很多;
他觉得他的孩子们也是这样想得,所以让孩子们也按照他的要求——至于亲情,没了亲生母亲,还有那么多“母亲”,那么多妻妾,那么多孩子,哪里会缺。
又可以弥补亲情,又可以打压外戚,朱元璋自以为简直完美。
可是现在听到了天幕的质疑,原来生母是不可替代的,原来大明的宦官之患是他埋下的隐患。
朱元璋双肩一塌,前所未有的疲惫一起涌来。
【当宦官满足皇帝的情感需求,宦官成为皇帝亦父亦母的亲人,所以哪怕朱元璋下令不允许宦官读书也无用。一代代帝王一次又一次为宦官打破陈规,这个时候怎么没人说祖宗规矩不可破了?
因为对帝王们而言,祖宗是虚的,但是宦官亲人就在身边,陪他们长大,是陪在他们身边最久、也是最懂他们的亲人。】
【明朝讲究女子
无才便是德,只允许女子读一些洗脑书,女子不善诗书不善歌舞也不懂时事政治,连一起出去散步都因为缠足走不了多远,婚后如何跟丈夫聊天?聊女四书吗?
当男人在女人那里找不到精神需求,就去男人那里找,小唱小官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明末时期,提倡男女平等的哲学家李贽疯狂点头:“万物一体,百姓同贵人一样重要,妇人同男人一样平等。天地之间最先有夫妇,然后才有父子,才有兄弟,怎么能把女人排在最后面?这才是乱了伦理纲常。”
李贽不仅仅是说,也实实在在地做到。
他在麻城讲学,收学生不限男女,给予女弟子与男子同样的学习机会并平等相待。
梅国桢之女澹然是他其中一位学生,尤其出色,李贽赞她是“出世丈夫”
。但是这样的行为被当时的道学家大肆批评,认为“妇人头发长见识短,不堪学道”。
李贽特意写了《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
文中,李贽表示闺阁女子足不出户,男子却可浪游四方,见识不同自不消说。所谓见识短浅,是见闻只在闺阁之间;所谓远见,是视线所及的广阔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