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这,洛鸿勋再度陷入了深思当中,心想这赵习瞻和连姨娘二人多半早就有私情,要不然也不会迫不及待至此。
且这日记中提到的郭敏陶又是何许人也?找个空闲得好好了解一番。
之后,洛鸿勋继续挑灯夜读:
壬子年(1852年),赵清阳二十二岁:四月初十,我陪虬枝去佛山琼花会馆看戏,这一点虬枝跟娘亲很像,她也是个戏迷,甚至较娘亲相比迷之更甚。
不过这一次我有了个意外收获,在红船外,我竟遇到了位姓叶的姑娘,她十七岁,长得很高,很甜,也很美,一颦一笑间真如曹子建于《洛神赋》中所描述的那般,“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五月二十五,父亲将我叫至书房内,他今日竟极为罕见地没有对我发火,且还和颜悦色地与我聊天道:“听说你同叶琛的千金走的很近,我很是赞同你们俩交往啊!你身为男儿,应该多积极主动些才是...”
父亲的话意味深长,可我同展盈相识只才一月有余,哪谈得上什么交往?
难不成父亲是想借我之力巴结叶总督?无论怎样以我对父亲长此以往的认知来看,他说这些绝太可能只为教授我如何讨女孩子欢心这么简单。
葵丑年(1853年)八月,赵清阳二十三岁:父亲为进一步向叶总督靠拢,力排众议,决定出资十万两白银支援清军剿灭太平军,洋行上下大多数人均持反对意见,而这当中尤以马庆临为首。
马庆临认为经商之人没必要过频繁地参与政治,且他还当众辱骂父亲,说他此等行径完全是欺世盗名之举,而后父亲一怒之下将他赶离了议会厅。
赵清阳日记中与生活相关的重点内容主要就这些了,洛鸿勋仔细阅读后收获当真不算小。
于是他将这些内容全部记录了下来后,从中还归纳出了以下四点:
其一,赵清阳小时候确实曾被绑架过,可由于那时的他只有六岁,这件事只有草草几笔,一带而过;
其二,赵清阳自始至终都生疏地称呼赵习瞻为父亲,看不出也听不到一点温度,他和赵习瞻的父子关系很是不融洽。
在赵清阳眼中,父亲有些故意为难甚至是刁难他,因而赵清阳的思想意识里既对赵习瞻心存芥蒂,且又对他十分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