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御辇渐渐走近,二人很快就看到高高端坐神色清冷的青年,康王晋王行过礼,姜玘淡淡一笑道:“二位哥哥走的不是东华门方向,这是要去哪?”
晋王笑道:“我们两个长久住在宫外,老二又恰好归京,许久不曾拜会中宫,正好我们一道,特地来给皇后娘娘请安了。”
康王闻言也笑:“殿下可也要一道?”
三人端得是兄友弟恭的模样,姜玘却婉拒道:“这几日边关事务冗杂,孤还有要事处理,改日再去。哥哥可否顺便帮我给母亲说一声,省得她嘴里念叨,说我镇日心思在别处。”
康王忙笑道:“殿下日理万机,这等忙臣自当是要帮的。”
三人说笑了一阵,姜玘便离去了。康王站在原地,纳闷道:“他今日倒是转了性,往日高高在上,哪里肯与我们周旋?”
晋王甩袖冷哼道:“他如今可不同了。原本还有个古氏在朝中与他处处作对,如今古氏死了,父皇也病了,他监国大权在手,朝中若非还有个薛氏,他此刻只怕是登基了罢。你看他表面有了好声色,指不定想着怎么算计。”
康王闻言大惊道:“大哥慎言!隔墙有耳,此话万万不可在宫里说了。”
晋王却冷笑,“怎么?你怕了?你也可以不等老七回京,直接去投靠太子,岂不是更好过些?”
七皇子宁王,正是薛贵妃之子,如今得蒙圣宠。
天下皆知,当今皇帝冷落皇后多年,独宠薛氏一人。
可庶出王爷能与太子争锋,也着实是个蹊跷事。
当年皇帝尚且还是肃亲王之时,序齿为三。大皇子沉着稳重,历经沙场,暗地交通外臣,早有夺嫡之心;二皇子心思深沉,外表谦和仁厚,被称为‘贤王’。相比于二王,恭亲王却以风流著称,沉迷于烟花柳巷,走马章台,成了帝京闺中女子人人钦慕的对象,在朝中势力却略显单薄了些。
后来恭王之所以为帝,无外乎有公孙一族支持,当时皇后为公孙族人,膝下儿女早夭,亦选了他为扶持对象。之后又迎娶文族贵女为王妃,世子姜玘得帝王喜爱,封为皇太孙,隔年又封恭王为太子,二位皇子自然不敌。
其实恭王元妃并非如今皇后,而是一个身份卑微的女子,嫡出子也非只有老六姜玘,还有四皇子姜尧。而当年恭王明显更加喜欢四皇子,而非太子,却因四皇子母亲出身卑微而打消了立为世子的想法,之后太子为帝王所不喜,十四岁便被陷害“发配”至青州监军,朝中四皇子渐渐斩头露角,势力渐大。
后来姜玘十七岁回京,原本孤立无援的少年忽然便改了性子,一朝锋芒毕露,将朝中搅得腥风血雨。
明康二十一年,四皇子发起宫变,太子亲自率军抵御,四皇子在乱军中被误杀,之后帝王下旨,死后以庶人礼葬之。
自此之后,皇太子姜玘入内阁辅政,满朝文武避其锋芒,短短两年,反对势力渐渐被拔出,朝中文武百官,将近一半投入太子麾下。
这种人,就算种种证据表明,太子与四皇子之死毫无瓜葛,也没人肯信。
这么多年,皇帝对皇后视而不见,只留薛贵妃常年伴驾,久而久之,薛贵妃势力之大不可小觑。
如今只有宁王惹皇帝疼爱,说是小儿子性情活泼讨喜也好,宁王自幼被宠着长大,因母妃教导,心性也并非单纯无害,如今可与太子一争。
人人皆知,皇帝不喜太子。
废立改任太子,也不是不可。
可如今,哪边又是好惹的主?
康王想起姜玘五年来种种可怕之处,表情冷了一瞬。
“大哥分明清楚,从当年我们同老四一起欺辱他时起,这条路便不能回头。”康王一字一句道:“非我长他人志气,大哥年长太子将近一轮,城府却远不及太子。”
言罢,拂袖而去。
作者有话要说:按理说,古代太子不该拥有这么大权力,这里解释一下:
1本文皇帝昏庸,导致朝堂之上党派之争严峻,太子并非受宠,这种权力是他自己争过来的,后面会有解释。
2皇帝重病,不理政事。
3本文架空,作者理科生,不是很了解历史上具体怎么回事,大家不必太过考究。不过如果有太过离谱的地方,希望各位还是指出来的好。
此外关于女主:
1她的身份比较复杂,长夷只是名字,不包括姓氏。至于古将玉,是她以前的身份。两个名字都不是捏造的。
2她之前和现在的脸不同,对的就是易容,现在的脸才是真的。但是不是□□什么的。后面会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