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还有一个胡同,住的是沙俄那里的人。

因为早在在顺治五年,伍朗各里成为第一个投降清朝的沙俄人,接着到了康熙七年,有宜番等人来降。

第三次来的人规模就比较大了,康熙二十三年,“将尼布绰等地方取来鄂罗斯三十一人”,原来这批有六十七个人,他们本打算袭扰牛满河一带,结果被清军打败,活捉了三十一人。

接着在康熙二十三年、康熙二十四年,两次又有七十多个俄国人或是投降,或是被俘,先后来到北京。

这些人送到北京后,康熙帝并没有虐待他们,反而将他们编为满洲镶黄旗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史称“俄罗斯佐领”。

这些沙俄人也算是加入大清国籍,而且位居满洲八旗的上三旗,地位很高。

当时的康熙就是着眼于战争,因为大清对沙俄并不了解,又因为长相迥异,根本无法派人化装侦查,所以他收留这些俘虏和归降的人,可以通过他们了解敌情,这是其一。其二,俄国人在火器方面十分领先,康熙帝收留俄国人,让他们教授清军如何使用火枪,同时还让他们充当翻译。

而事实上,这伙沙俄人组成的清军还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比如第一次雅克萨之战前,沙俄降人宜番来到雅克萨附近的据点,招抚了米海罗等二十一人一起翻盘。

到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时,沙俄人组成的清军的规模已经不小了,他们的任务是侦查敌情,招降纳叛,被授予骁骑校的宜番就潜入雅克萨城中侦查。

当初清军围困雅克萨城时,这一伙降人的作用就更明显了,一百多个沙俄人的任务就是冲城里喊话,宣扬康熙的恩德,让他们认清形势,赶紧投降。

这种攻心战收到了奇效!

毕竟那个时候,沙俄的士兵以及底层军官的日子并不好过,享受生活的是那些大贵族和皇室,而不是他们。

康熙其实也没对他们怎么样,只是给吃饱饭,穿暖衣服,仅此而已,就收拢了他们的心。

后来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这些沙俄人留在了北京,并世代居住下来。这些沙俄成了大清的人,生活在京城东直门内的胡家圈胡同,康熙还把胡家圈的关帝庙赐给他们,称为“罗刹庙”。

他们不仅得到了住房,也在当地娶妻生子。

甚至还有一个东正教的教堂,在他们生活的胡同内。

教堂还挺大,又有洋人传教士在里面生活和布道,也有一些达官显贵信教的,去那里做礼拜天。

很神奇的大清,有道教,有佛教,有儒家,更有西方来的天主教,东正教等等,真的是胸怀广大,包罗万象。

并没有后来的衰弱,反倒是欣欣向荣。

顾超的动作很快,他不止自己派人去,还联系了胡家圈胡同的这伙人,外形上同样的特征,让他们能更好的跟那些传教士沟通。

东正教在京城的教堂,也就是胡家圈胡同里的神父同样来自沙俄,胡可欣的沙俄名字很长,这是他的荣耀。

因为名字越长,这家族延续的也就越长,是贵族的特点。

但是到了大清之后,他的名字太拗口了,于是他给自己选了一个清朝名字,叫胡可欣。

他是德意志帝国和沙俄的混血儿。

母亲是沙俄人,去世之后,他就被父亲送到了教堂,然后父亲另娶他人为妻,他也就无家可归了。

后来还是他的舅舅把人领回了沙俄,他就在教堂里担任了书记官,一直到他学会了汉语,被派遣来大清,他才发现,《马可波罗行记》没有骗他。

虽然这里没有遍地黄金那么夸张,可是这里的吃的的确是好。

每日早晨他吃的不再是黑面包,或者有石头子儿、麦麸子的大列巴,而是柔软的包子,馒头和花卷。

各色汤品都比罗宋汤好喝!

各种美食数不胜数,他最近最喜欢的吃法,就是用炸馒头片儿,抹上拌了香油的臭豆腐,配上一碗豆汁儿,他能一口气吃五个!

今天一大早,胡可欣同样起得很早,收拾好了自己,就穿着普通的棉袍子,去了胡同口的早点摊子。

那里其实是第一家倒座房改成了门脸儿,经营了一家早点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