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不变的“形式”。他批判理念,但又认为理念如果作为单个的实体,可以独立存

在。他说柏拉图的理念论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柏拉图把理念当作“统一”的

东西,即普遍的东西;意思是如果把理念当作“单一”的东西,就可以独立存在

了。

他陷入了混乱。这个混乱使他违背自己主张的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的原理。

存在这种矛盾现象是古代思想家的通病。

虽然亚里士多德在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上有矛盾之处,从而使对理念论的

批判不彻底,但总的看,批判击中了要害,抓住了关键。这个批判在当时是一件

大事,因为柏拉图是当时的名学者,用现在的话说是理论权威,他是古希腊第一

个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哲学家,他的理念论对于当时人们思想的统治和影

响是相当大的。没有相当的理论勇气,是不敢批判的。另外,柏拉图是亚里士多

德的老师,学生批判老师,并非易事,亚里士多德是以“我爱老师,更爱真理”

的精神,向错误观点挑战,确实轰动一时,影响后世。

3神学亚里士多德曾断言:“任何运动着的事物都有它的推动者。”(《物

理学》)从a推到b,b推到c,可是不能无限地推下去,最后总要找到“第一

推动者”。他不懂得运动的根源在于物质本身,所以必然要到运动着的物质以外

去寻找运动的原因,于是推出了“不动的动者”——神,即理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应该承认有一种永恒的、不动的本体存在。他认为就一个

一个有生有灭的具体事物的运动来说,是有始有终、有生有灭的,任何个别事物

的运动都是既被别的事物所推动,自己又推动别的事物运动。所以,任何个别事

物都是既能动又被动。将推动事物的原因无穷地推下去,必然要推出一个第一推

动者,它只推动别的东西运动,自己是不动的。它是一种完全的能动性。这就是

说,推动具体事物运动的终极原因不在物质本身,要从物质以外去找最后的动因。

既然运动是永恒的,就一定会有永恒的本体,而一切事物都有生有灭,不是永恒

的,所以永恒的本体不能是具体的事物,只能是另外一类本体。亚里士多德认为

这就是阿那克萨哥拉(古希腊哲学家)所提出的“努斯”(理性)。

“努斯”的对象就是善,这是万物所努力追求要达到的目的。“善”是至高

无上、完美无缺的,它本身是完全的现实性,是没有任何运动和变化的,所以是

不动的。但它吸引了万事万物,它们都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善)而运动。这就

是“不动的动者”,万物的最高目的,万物的第一推动者,也就是“神”。

参见杨寿堪:《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简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第119—125页。

这个永恒的本体存在吗?亚里士多德说存在,神学就要研究它。他说:“本

性是首要的实在,如果它毁灭了,万物也就毁灭,但运动与时间显然不可毁灭,

所以,本体是不会毁灭的。”(《形而上学》)运动不生不灭。如果它有生,那

么在运动之前就没有运动吗?如果它有灭,难道在运动之后就没有运动了吗?同

样,时间也是永恒存在的。如果时间有生,那么在时间生前就没有时间,实际上

是有;如果时间有灭,那么灭后就不能再有时间,可“灭”后仍有时间,即是说

根本不存在时间的生灭问题。而时间与运动的永恒性就证明了有永恒本体的存在。

这种永恒本体必定包含动因于自身,否则它就不能说明运动。同时它也不是潜能,

因为潜能的东西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如果它“不是”,则仍然没有永恒的运动,

因而永恒本体的存在,即是现实体,不带任何质料,因为有质料就有潜能。总之,

通过推理,永恒本体、不动的动者、神,就这样“不容怀疑”地出现在人们的面

前,不容你不信。

这种不动的动者究竟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这就是愿望的对象和理性(努

斯、思想)的对象。愿望就是以好的东西,即“善”作为自己的目的,而真正好

的东西,真正的“善”,只有理性才能认识到。所以愿望的对象和理性的对象基

本上是相同的。但愿望与理性比较,愿望应该服从理性,不能反过来。理性高于

愿望,愿望应遵循理性。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理性。理性是出发点,是由它的对

象运动的,而理性的对象就是事物运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说,不动的动者实

际上就是事物要达到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很详细地分析目的因,在许多著作中讲目的因。他说,为了解释

自然事物,就必须求助于“为了什么”,用目的因来解释。目的因不是理论思辨

强加给事物的,而是被感觉到的。如他说鸭子有蹼足是为了游水。人为什么有手?

“因为手是工具,而大自然,像一个明智的人一样,总是把每件东西赋予能使用

它的某个动物……它总是用较轻微、轻低级的事物来装备较重大、较高级的事物,

而不是用较珍贵、较重大的事物来装备较轻微的事物。如果这种安排是一种较好

的方式,如果自然总是在各种情况下做最好的事情,那么人不是因为有手所以最

有智慧,而是因为他是最有智慧的动物,所以才有手。”亚里士多德的神学有

时可概括为一句口号:“自然不做无益之事”,他把自然说成是有理智的设计师,

“自然像一个精明的管家一样,不浪费任何有用之物”。

当然这些不是亚里士多德神学的全部内容,也不是最主要的内容。主要的还

是讲“善”。

亚里士多德说,目的因是表示某种存在,一种活动是由于它的善才完成的;

这就是动作所要达到的那种东西。作为目的因,它是不动的,但是因为它被“爱”,

别的事物想要达到它,才产生了运动。别的事物是因为被运动才运动的。作为一

个自身不动的动者,作为完全现实存在的本体说,它是必然的,其他的存在都是

偶然的。因为第一动者的存在是必然的,所以它的存在方式就必须是善,是最好

的。这里,亚里士多德阐明了目的、必然与偶然,认为最后的目的因是善,它只

能是必然的存在,因为是不动的、永恒的动者。

转引自乔纳逊。伯内斯:《亚里士多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版,第148—149页。

亚里士多德的理性就是神。他说,神总是在善的状态中存在的,而我们却只

能有时候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只能敬佩神,赞美神;神越好,我们就越加敬佩

和赞美它。生命也是属于神的,因为理性的现实性就是生命,而神就是现实性。

神的自我依存的现实性就是最善的、永恒的生命。所以我们说神是有生命的存在、

是永恒的最善的存在,那永远延续的不朽的生命是属于神的,因为这就是神。神

就是理性,就是最高的善,它是人们敬仰的对象,人们企望能达到这种善的状态,

但只在有些时候可能达到它。因此,神就是人们永远追求的目的;因为永远不能

达到它,就得永远追求它。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神,不是宗教的神,而是哲学的神。这种“神”

的思想,在柏拉图或更早的思想家那里就有了,但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用哲

学的语言加以概括,说明神——理性的内容。因此,这个“神”不具备宗教神明

的那些属性,除了善、美之外,再想去追求别的东西,就会有损于神的完美性了。

“它自身必定就是神圣的思想在思想着(因为它是万物中最优异的),而它的思

想就是对思想的思想”。(《形而上学》)这个神并不知道我们这个现实世界,

亚里士多德说,尽管人们必须爱神,但是神要爱人却是不可能的。

4辩证法思想亚里士多德有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恩格斯对此给予了充

分的肯定:“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是天生的自发的辩证论者,他们中最博学的人物

亚里士多德就已经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2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

界的黑格尔”,3“辩证法直到现在还只被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这两个思想家比

较精密地研究过。”4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讨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

空间和时间、有限和无限等辩证法的问题,在《形而上学》中讨论了矛盾对立等

问题,在其他著作中也讲到了不少辩证法思想。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举了亚里

士多德的有关辩证法观点。

思想虽丰富,但学术界对此研究得还不多。

下面我们将汪子嵩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作一介绍,作为本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形式与质料的关系。形式和质料是任何事物都不可缺少的两种因素,

任何事物都是形式和质料的统一。质料是构成事物最基本的东西,是事物的基础。

但单有质料还不能构成一个事物,它还必须有形式,参看汪子嵩:《亚里士多

德关于本体的学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79—83页;易

杰雄主编:《世界十大思想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3—175页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19—220页;乔纳

逊。伯内斯:《亚里士多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7—152

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9页,44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9页,44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9页,446页。

叶秀山等主编:《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2卷,汪子嵩撰:《亚里士多

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48页。

这才能使事物区别开来。例如砖是建筑用的质料,但用砖来建筑房屋,还是

砌成围墙,则是由于形式不同而使它们区别开来。他接着指出,质料与形式是可

以相互转化的,两者是对立的,而这种对立又是相对的,一种质料对较高一级的

形式而言是质料,对较低一级的质料而言又是形式。例如砖瓦,对于房屋来说是

质料,但对于构成它的泥沙来说就是形式。以此类推,便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

级的质料形式关系的不同层次的系统,整个世界成为一个一层一层不断发展的系

列。质料和形式的关系,是潜能和现实的关系。当质料还没有成为一个个体的时

候,也就是还没有获得形式的时候,它只是以潜在的状态存在着,他称做“潜能”

;而当它具有一定形式的时候,它就成为现实的个体了。可见,质料是潜在的形

式,形式是实现了的质料。质料仅是一种被动的能,是潜在的能力,是可能性;

它要努力使自己得到实现,获得形式,达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