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要说:#题外话#
章节和谐中,如果这章节显示的是亚里士多德,基本意味着和谐没解除
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以往哲学的总结所列举出来的这些问题,后来成为欧洲形
而上学的中心,曾在西方哲学史上占统治地位达二千年之久。而且,只要有形而
上学即本体论的存在,那么它们必将永远萦人脑际。“2批判理念论理念论是
柏拉图哲学的基石。柏拉图理念论的核心就是认为有两个世界的对立,一个是现
象世界,其中的事物都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断变化的、有生有灭的,即现实世
界;另一个是普遍的、绝对的、永恒不变不灭的,即理念世界。这两个世界的关
系是:第一,具体事物以”理念“之名为名,如有”美的理念“,就有美的具体
事物,像美的人、美的花;似乎是没有美的理念,就不存在美的人、美的花。在
柏拉图看来,具体事物依存于”理念“。第二,具体事物”分有“同名的理念,
他举例说明:要问美的人、美的花为什么能美,就因为它们”分有“了美的理念。
柏拉图的观点非常明确,理念是第一性的,具体事物是第二性的,具体事物只是
理念的影子。对这点,柏拉图还有更具体的例子,他以床为例进行说明:床有三
种,一是理念之床,它是本来就存在的;二是木匠制造的床,它是模仿理念之床
而产生的具体之床;三是画家笔下的床,它是模仿具体之床而产生的艺术之床。
在这三种床中,只有理念之床才是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的东西;而具体之床是
理念之床的模本,它是不断变化的、不真实的;至于画家笔下的艺术之床,乃是
模本的模本,和”真实存在“隔着两层,相距甚远,因而更无真实可言。就理念
本身来说,也不在一个层次上,要分几个等级,形成了理念的等级系统。他说,
具体事物的理念如床、桌子、马等,是最低级的理念;数学或科学的理念如方、
圆、动、静、同、异等,是较高一级的理念;艺术的和道德的理念如美、正义、
勇敢等,是更高一级的理念;最后,善的理念是最高的理念。在他看来,善是”
超于存在之上,比存在更尊严更有威力的东西“,就是说,善是至高无上的神
的化身。不用多说,理念论的错误是谁都能看出的。根本的错误就在于割裂了一
般和个别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批判正是抓住了这一点。
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论的批判,不仅具有特定的历史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一
般哲学史和哲学理论的意义。但西方有些学者否定这种意义。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讲得非常详细,
但关于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论”的批判,却只写了几行;英国亚里士多德权威研
究者、牛津版英译《亚里士多德全集》主编、亚里士多德若干重要著作的翻译和
注释者罗斯说:“详细地叙述这些争论是乏味的;其中一部分是没有价值的吹毛
求疵,别的一些,最好也只能称是开玩笑易杰雄主编:《世界十大思想家》,
余纪元撰:《亚里士多德》,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2页。
柏拉图:《国家》,见《古希腊罗马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7年版,第182页。
而已。“2另一些人认为这种批判是针对柏拉图学员其他人而不是柏拉图本
人。对这些观点,列宁予以反驳:”唯心主义者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在其对柏
拉图的理念的批判中)破坏唯心主义基础这一点胆怯地避而不谈。“3”亚里士
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念’的批判,是对唯心主义,即一般唯心主义的批判。“4
我国学者对这种批判给予充分肯定,并作了具体分析。如汪子嵩在1963年撰文论
述这种批判:柏拉图的”理念“就是脱离了个别的一般,”理念“不过是一个空
洞的抽象物,说亚里士多德从十个方面进行批判论证。张尚仁说亚里士多德批
判的要点是:根据理念论的说法,要说明世界,就要肯定在理念世界中有和这个
事物相应的理念,这样不仅不能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反而使需要解释的东西的数
目增加了一倍;产生事物的原因和事物的本质都是”理念“,而理念又在事物之
外的另一个世界存在,这样一来,事物的本质就成了存在于事物之外的了。现实
世界有生有灭,变化的原因却是理念,理念反而是永恒不变的,不变的东西是变
化的原因,说不通;认为事物是理念复制出来的,必然会造成混乱2。余纪元说
亚里士多德批判柏拉图将理念与具体事物相分离,批判柏拉图论证理念存在的方
法,批判”分有说“和”模仿说“3。英国学者罗伊德、德国学者策勒尔等也都
论述了这种批判。
亚里士多德批判的中心是批驳柏拉图将普遍的、一般的东西从个别中分离出
去。对这一点,杨寿堪在《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简论》一书中论述亚里士多德关
于一般与个别这对范畴时,作了详细的说明,下面作一介绍。
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前人的思想成果,通过论述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批判了理
念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个别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存在于个别之
中。他说:“事物只是个别的存在,如果没有这样的个别性,它就全不存在。真
实就在于认识这些事物;在这里,虚假是没有的,错误也不会有,所有的只是无
知。”“每个事物的实体的第一个涵义就在于它的个别性,——属于个别事物的
就不属于其他事物;而普遍则是共有的,所谓普遍就不止一事物所独有。”(《
形而上学》)例如,个别的人,个别的马,都是一个一个地客观存在着的,可见
个别的东西先于一般的东西而存在。既然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因此在个别之外
不存在所谓一般的东西,那种认为离开具体事物的普遍、一般可以独自存在的说
法,是错误的。正因为这个道理,亚里士多德的“不能设想,在个别的房屋之外
还存在着一般的房屋”,成了名言,成了论述个别与一般关系的经典之语。
从个别先于一般的原理出发,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念论作了系统批判。
2转引自易杰雄主编:《世界十大思想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第138页。
3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
138页。
4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
138页。
汪子嵩:《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是对一般唯心主义的
批判》,《北京大学学报》,1963年第5期。
2张尚仁:《古希腊哲学家的故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第129
—130页。
3易杰雄主编:《世界十大思想家》,余纪元撰《亚里士多德》,安徽人民
出版社,1990年版,第138页。
亚里士多德指出:理念论的症结就在于作为普遍性的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
“那些相信理念的人,大家看到他们的思想道路和他们进入困境,这就是把理念
看成是‘普遍’,同时又把理念当作和个别的事物相分离的东西,这是不可能的”
(《形而上学》)。他说,按照理念论的观点,每类事物具有与它相应的“理念”,
那么各种否定的事物,如“不正”、“无”等,是否也有理念?既然具体事物是
有生有灭的,而理念是不生不灭的,永恒存在的,它们又怎么能统一起来呢?柏
拉图把理念看成模型,认为具体事物只是“分有”理念,这不过是使用空虚的语
言和诗意的比喻而已,根本不能说明问题。没有理念作模型给具体事物来模仿,
客观事物照样会产生、存在,他讥讽说,不管苏格拉底的理念是否存在,苏格拉
底这个人总会出现。接着他又指出,用理念来解释具体事物的产生是不可能的,
因为“形式”(理念)存在时,那么“分有”它们的具体事物还未产生出来;而
当具体事物已经产生出来的时候,却还没有自己的“形式”。退一步说,即使存
在着与“形式”相应的事物,而这些事物也可以不是因为“形式”,而是由于别
的原因可以获得产生和存在。例如父母产生儿子,医术恢复健康。所以,理念既
不能说明具体事物的存在,也不能解释具体事物的运动。
柏拉图用理念来说明具体事物存在的原因,就等于引进了另外一些与这些数
目相等的东西,有如一个人要想计算事物,却认为事物太少就不能计算,于是把
事物的数目扩大,然后再来计算一样。显然这种想法、做法是幼稚可笑的。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判,抓住了柏拉图唯心主义哲学核心即理念论,并
从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这个哲学重要问题加以剖析,尖锐地指出,柏拉图理念论的
根本错误就在于认为离开了个别还存在一般的东西,这就击中了理念论的要害。
亚里士多德用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的原理批判理念论,实际上就是批判了一般唯
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因为唯心主义的错误,从认识论的根源上说,就是颠倒了一
般与个别的真实关系。二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有这样的认识,在当时确实达到
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不仅有力地批判了理念论,而且其中包含了深刻的有价值的
思想,大大推动了人们的认识,对于促进整个人类认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还需指出的是,亚里士多德在强调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这一原理时,并没否
认“一般”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他认为,人们只有把握了事物的普遍性、共同
性,才能认识一切事物,“脱离个别,事物就不可能存在,而个别事物则为数无
穷,那么我们怎样能在无穷的个别事物中获得认识?事实上总是由于事物有相同
而普遍的性质,我们才得以认识一切事物”。认识了一般、普遍,能更深刻地认
识个别。在这里,他特别强调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他
认为,科学知识就是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借助感觉不能获得科学知识,感觉到的
东西只是个别的东西,普遍的东西不能凭感觉,只能通过理论证明。在这种情况
下,一般、普遍显得优越,具有一般命题知识的人知道特殊命题,但具有特殊命
题知识的人,并不知道一般命题。关于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表述的还不是很精
确,我们不必过于求全,看到其正确的一面就行了。
在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上,亚里士多德也有混乱和错误的地方。如他
虽然认为离开个别就没有一般,但有时又认为在个别之外有一个抽象的东西
存在。这实际上是主张存在一个脱离个别的一般。再如他认为个别的东西是生灭
变动的,而一般的东西却无生灭变化。他说,除了具体的事物之外是否还存在着
什么东西呢?如果不存在,那么一切都是暂时性的了,如果还存在着什么东西,
那就是形式和形象,这就表示他承认在“暂时性”的个别事物之外存在一种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