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张冠李戴夹缝求生黄雀在后来算总账

林霁风蹲在小湖旁边,将手中的糕点碾碎了,随意撒下去,引得一边水波荡漾。

一袭洁白的僧袍,诲真法师、德川真信,站在他身边,静静看着,一言不发。

林霁风饶有兴趣地喂了好一会儿鱼,差点把法师的素膳全给填进了鱼肚子,终于想起来自己此来还有“正事”,转头,挑眉:“德川公子,你放心,皇上答应了,等你回国的时候,把这两条鱼一并带着,一路有专人看护,绝不会出问题的。”

放船上运回去就行了,鱼嘛,总不至于晕船的对不对?

相信德川真信也是想回去的,流落他国,寄人篱下能有什么好?还是个可怜的和尚,连质子都算不上,谁都没把他放眼里,陆太妃刺杀甄华莲时,差点就“顺手”将他给宰了。

德川真信盯着湖里那对婉转着鱼尾的锦鲤,眼中划过一丝怀念,却是更多的防备:“我有的选么?”

林霁风笑笑,很随和却很肯定地告诉他:“抱歉,你嘛,非还俗不可了。你爹派了水户副将军亲自来接你回去。对了,水户副将军也是你的直系长辈呢,正好来给你主婚。”

所谓“主婚”,皇帝将一宫女收为螟蛉义女,封郡主,下嫁于扶桑将军之子德川真信,并邀水户副将军亲自主婚,以结两厢之好。

而且,成亲之后回扶桑,德川真信便会被赐姓为“纪伊”,也就是说将接下纪伊真绪的封位,作为亲藩大名,拱卫幕府。

德川真信看向林霁风,皱眉问:“我回去了,那他呢?”当然问的是纪伊真绪。

林霁风换了个姿势蹲,跟兔子似的,蹦跶蹦跶挺跳脱:“你觉得我会知道?我不过是个五品官儿,只是来给你宣婚旨而已。”

没错,五品官,还是从五品,降了整一品。

抓着了扶桑探子是好事儿,可也是大事儿,闹大了叫“海疆不谐”,尤其是扶桑那方主动放低姿态,朝廷又打算借坡下驴,这时候出头鸟可尴尬了。林霁风为了自家妹妹,亲自去审了人,也就是将这麻烦揽上了身,受了御史们好一顿弹劾。好在他是定远侯的侄子,又是太子妃的哥哥,上章子的不敢骂得太难听,只不过说些“形式冲动”、“越权行事”之类。

这些弹劾不至于丢官儿,但降职是必然的,林霁风从鸿胪寺的四品典丞调为了通政使司的从五品参议。通政使司是本朝新设的机构,掌内外文书旨意奏辩,简而言之又是个脚踏两条船的奇怪地儿,半是御史、半是阁台。

张狐狸终于借机将林霁风踹出了鸿胪寺,好不神清气爽,日日上朝都哼着小调儿。

林霁风却觉得自己真是惨,从未有过的惨,甚至想去皇宫门口上吊给他小叔看。官儿是降了,定远侯世子的册封也扔下来了,这倒好,他现在是外戚的身子,勋贵的继嗣,并着进士的出身,真是出仕的三条路皆占全了,幸亏本朝官制随唐,各方面皆点儿小抱团,但并不算泾渭分明——即使如此,林霁风都觉得自己快被坑成了照镜子的天蓬元帅呢!

不只林霁风一个人顾影自怜,德川真信的尴尬要远远更胜于他。

回去做亲藩大名是有代价的,远远不止娶个皇家的义女郡主那么简单。扶桑在海疆上让了一让,划线就行;可倭寇问题是真麻烦,搅混水的一堆,到底是寇是匪还是兵?很多时候须得双方一块儿查,相互交涉着。德川真信寄养于天|朝多年,不说熟悉风土人情,至少汉话比别人溜得多,恰适合做这个“斡旋”的人选。

这是在自己地盘儿,不妨说句实话,林霁风笑看德川真信,很是推心置腹:“和亲大概可保你三年性命。可三年之后,该怎么才能活下去,得看你自己的了。”

德川真信脸色一黯,全无根基,仅仅三年时间,想完全接手纪伊真绪那片儿,或是建起自己的势力,几乎是不可能;因此只能借力求生,将军定不会轻易信他,那能借的、只有朝廷。

这就是逼他夹缝中求生,可是……他想活下去。

林霁风见他这副模样,心里好笑,他果然没看错,这个小和尚也是个犟的,绝不会轻易不认命。也不指望他乖乖当什么探子,总归朝廷需要跟扶桑继续周旋,有这么个稍微知些底细、又地位尴尬有求于己的,不是最好?退一万步说,就算不考虑什么周旋,就算这小和尚什么都不做,就他占着那个坑儿,就够膈应扶桑人的了。

贾家那堆,不管事还是人,都足够恶心人,没想到竟还有隔着海来逐臭的,真是活该被膈应得三天吃不下饭。

德川真信垂眸不语,林霁风终于蹲得腿酸,爬起来,像模像样地拍了拍小和尚的肩膀,又笑眯眯摸了摸他的秃瓢儿:“去弄个发套带带,千万要紧些,要不然夫妻对拜的时候掉下来,露出个小光头,那可难看。”

德川真信甩开他,瞪一眼,忽然咬牙切齿着问:“你真不知道我三哥现在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