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之气

中唐风云录 昆山之石 1776 字 8个月前

在这片刻的沉默里,韩愈不明所以的抬头看了郑氏一眼,郑氏的三十多岁,皮肤还很光洁,可是眼角已经生了细纹。

郑氏:“三郎,你想明白我们这一次出行为何不顺利了么?”

韩愈:“愈尚未明了。”

“这就是了。”郑氏又踱了几步,“我们从韶州归回河阳的时候,朝中有什么大变动三郎你还记得吗?”

“小杨山人【4】回朝为相。”韩愈略一思量,大概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前大兄遭贬是受丞相元载的牵连,小杨山人和元载是同一路人,和大兄关系还算可以,两人同时遭贬,小杨山人去的地方还要更往南更偏远,那时候被圣人【5】召回,说明元相一脉又开始掌权,大兄却不幸卒于贬所……”

“……各地官吏肯定是因为感伤大兄的身世,所以纷纷给我们行方便。”

郑氏现在连气都叹不出来了,韩愈这个性子往往让她觉得,三郎只适合在老家耕读守家庙。

“不对,季父。”韩佸这时候忽然道,“他们给我们行方便,并不是因为阿耶的离世,而是因为小杨山人的得势。”

韩佸对韩愈的仕途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韩愈上《论佛骨表》触怒皇帝被贬潮州、小女儿也死在路上。当时他还在想,怎么会有这么一个人、有如此胆气,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全民信佛、皇帝信之尤笃的时候,写这么一篇表章呢?

现在韩佸终于知道,韩愈或许就是这么个人,就是这么个性子。

或许,也正是他是这么一个人,有这样的性子,他才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文公吧!

郑氏瞥了韩佸一眼,并没有计较他在大人说话的时候无礼插话,对韩愈道:“嫂娘记得,你最喜欢的孟子,是吗?”

韩愈的眉头紧紧地皱在一起,不带丝毫犹豫道:“是,愈最倾慕孟子的浩然正气。”

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以直养之无害【6】,行磊落君子之道,敢为旁人之不敢为。

韩佸可算知道郑氏为什么说韩愈不宜为政为官了,这样刚勇正直的人,进入官场之后郁郁不得志也就罢了,如果受到打击被世界改变,真的改掉最初的志向,只图宦进,那可真是……

郑氏并不觉得韩愈正直有什么不好,但是人往往,生不逢其时。

郑氏接着道:“小杨山人和元相不同,他是大唐最好的钱谷吏不假,可是并不适合做丞相。一则无大局观,为政随性;二来为人刻薄,不知恩不知谊,两年前果然身死族灭,元相一脉也因此没落。”

“三郎,十二郎,你们听好了:我韩家如今已是无根之萍,兴衰与否都系在你们身上。我此去打点花费糜多,并不是为了盗匪截去的家资,而是为了随之而去的韩家世世代代积攒下来的几大车书简。”

“这一趟走下来,我们剩下的铜钱只勉强够安家之用,余者皆去,尔等自今日起,戒骄戒躁,勿yin勿荡,我…只能做到这里了,以后的事情……”

“谁也说不准啊……”

韩愈和韩佸都躬身听着,郑氏的尾音如轻风入云而去,门外金乌乘清气升于炀谷,阴阳交替日月当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