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一个人的?”
马人望点头道:“队正的。”
大辽太子此时神色凛然,南朝一区区队正身上的装备,放在大辽,任凭哪个百夫长都会看得眼热。
他父皇心意,耶律隆大概是明白了。
抬头望着耶律乙辛,他正想说话,却听他父皇吩咐道,“把这队正的枪拿来。”
“是。”马人望领命而出,很快又进来,带回了附带枪刺的一柄长枪。
耶律乙辛拿着枪刺展示着,长度近乎于短剑,卡在枪口下特制的凹槽中,与如今通常所见的插在枪口上的枪刺截然不同。
马人望在旁解释道:“这是为了避免柄部伤到枪管内膛。”
耶律隆完全没理会,在此杆长枪被拿进来后,注意力就完全集中在了枪管上。抬起眼,望着耶律乙辛,他颤声问,“听说这支枪能远及百步。”
就是外面的万胜,也能打到百步外,但百步与百步之间,也是有着莫大的差别。
装备了神火军和一部分宫分军的燧发枪——被命名为万胜一式——为了增加杀伤力,特意加大了枪口口径,发射的子弹是重型铅弹。十步之内,即使瞄准的是牛的头盖骨,也能一击崩碎。但五十步外就基本失去了杀伤力,能飞到百步外的子弹,基本要靠风。
而耶律隆听说过,南朝最新型的枪支,射程至少两百步,百步之内能轻易射穿铁甲,同时经过训练的枪手,基本上都在这个距离上,能保证足够优秀的命中率,而不是靠运气。
“是。”耶律乙辛冷冷一笑,“就是那杆传说中的共和一型。”他又点了点枪身上的一串字码,“看这枪上的编号,至少是八千杆了。”
耶律隆仔细辨认枪身字码,前面是殷文音标,后面是草码数字。南朝的军器、将作二监,都采用殷文音标加数字作为生产编号,通过编号,直接可以找到生产者。耶律隆这两年已经很熟悉这种编码方法。
他也知道,宋人之所以放弃过去刻天干地支和工匠、监造的姓名的监察方法,只是因为太费时间了。
放在工火监的枪炮局,一千多工匠一年造枪也才数万支,一天不过两三百,什么时候缺过物勒工名的时间了?
偏偏宋人没时间!两国之间的国力差距,虽不愿去想,但每到这细微处,却让人看得越发明白。
马人望拿着枪,指点给耶律隆,“殿下请仔细看,这柄马枪的内膛刻螺旋线,如果子弹发射时能紧贴内膛螺旋线,就能在发射时沿着膛线方向旋转。陀螺旋转时,直而不倒。转得越快,陀螺越稳。工火监本也是看到了这一点,这两年一直在研制带膛线的新式枪支。”
耶律隆在马人望的话里,听到了几分表功的意思,脸色如寒霜,“东西呢?”
马人望道,“过去造不出来,现在可以了。很简单的改变,既然已经知道了,回去立刻就能生产。”
耶律隆摇头,“你们的话,能信一半,不,能有三成是实话就不错了。”
“这种事先不说了。”耶律乙辛不耐烦的示意马人望退下,死死盯着儿子,缓缓说道,“太子,看了这么多,你当明白为父的心意。”
耶律隆躬身,“儿臣明白。”
耶律乙辛的语气愈加和缓,“我不想自己埋在土里后,还会被人给挖出来。”
耶律隆抬头,“父皇,儿子听说南朝那权相韩冈的儿子现在正在保州。”
。
耶律乙辛低头,看着几上,“全都在这里了?”
工火监判官马人望恭声道,“回陛下的话,都在这里了。”
“嗯……”耶律乙辛一指面前几上,对耶律隆道:“一起看看吧。”
大辽太子依顺的低下头,看着几上。
在他父子面前的矮几上,摆着一些零零碎碎的物事,没有武器甲胄,只有一些个人的随身物品,而且明显是南朝军中风格。
马人望介绍道:“这些都是战利品,来自南面天门寨派出巡边的一名队正。”
耶律隆默然瞥了马人望一眼。此人虽是工火监副贰,近来却深得其父信任。
他随手一指其中的一件挎包,一尺见方,式样简洁朴实,看背带长度,应是挎在腰间,“是牛皮的?”
“是牛皮。”
“真大方。”耶律隆冷笑了一声,“还是南朝的牛多了?”
在辽国,也少有奢侈到用牛皮做挎包,帐篷,马具,甲具,穿戴,都少不了牛皮,寻常包裹,两张羊皮对缝就成了。
他探手摸了摸皮包,随即神色一动,手指又捻了一捻,狐疑的抬起脸,又一次问道,“是牛皮?”
问得没头没脑,马人望则明了自如,解释道:“南朝有新机器,一张牛皮能剥成三层皮子用。”
“一张皮子能分三层,这般精细,难怪做买卖总做不过宋人。”耶律隆呵呵的又笑了几声,笑声干哑。
又是机器。
南朝汉人心灵手巧,做工务农都是能手。耶律隆带兵走到西域,黑汗人、波斯人、阿剌伯人他也见过不少,种地的也有,做工的也有,就没见过比汉人更擅长耕作制造的族类。
原本汉人虽擅长工农,但终究不擅厮杀,全靠人多来抵御大辽,对大辽来说就是肥羊,但现在汉人却在不停地将他们在工器上的优势发挥到了兵事上……
神思稍一恍惚,耶律隆又恢复清明,就手又扯了一下皮包,掩饰心情的问道,“这般软,做衣袍倒好,却做不得帐篷。到底是怎么鞣制的?”
马人望摇头,“削皮、鞣制,都是南朝独门技艺,”
“独门技艺?”耶律隆又冷笑,“日后就只能指望宋人卖给我们大辽了?”
马人望低头请罪,却并不否认耶律隆的话。
耶律隆冷淡的瞥了他一眼,再看几上,零零碎碎还有好几样东西。
耶律隆随手拿起了一个巴掌大的小布袋子,因为他认识这个布袋的外形,他最近得到的战利品中,就有这么一个一模一样的布袋。
布袋里面是一些常见的取火工具,火刀、火石、火绒俱全。将里面的东西倒出来,一件件的果然没有区别。
马人望道,“这些天,每一个俘杀的宋人身上都有这套取火之物,似乎所有宋国士兵都有发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