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蹄羹是地地道道的唐菜,到了现代的时候多在陕西一带的宴席中流行。
它的最早记录是一本唐朝的文献之中,名叫《异物汇苑》,杜甫的一首咏怀诗中也有提起:“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喜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晋书》中记载道:“陈思王制驼蹄为羹,一瓯值千金。”
此物本是由唐玄宗和杨贵妃食用的,由此可知这东西多么金贵。
沈如晦生在江南水乡,除了网络和电视里,连骆驼都没见过,更别提制作这道驼蹄羹了,这是真真正正的头一回。
说起来也巧得很,她原来并没想到要做这个,结果前几日采买处的小顺公公送来了两对驼蹄,说是蕃外来的客商带的骆驼死了,宰杀之后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便卖了出去,转手又被当做礼物献进了御膳房。
小顺公公也是瞎猫当做死耗子,送进来叫人看看能不能处理。
于是沈如晦想起了这一道驼蹄羹。
骆驼常年在沙漠中行走,要抵御酷热,掌部的脂肪便尤其厚重,制成羹后味道鲜美,回味无穷,蹄筋炖煮酥软之后切成小块,晶莹剔透,既有口感又不会嚼不动。
她这次头一回做这个,一共就两个驼蹄,便有些小心翼翼。
在她准备处理驼蹄的时候,方迁等人默默围在了她的身边,他们对驼蹄束手无策,结果沈如晦竟然能知道制作办法?他们实在好奇的很,只能默默围观。
驼蹄皮毛尚存,不处理过很难清理,她已经提前将它发制了十天左右,此刻她用烧开的热水将发制过的驼蹄烫毛清洗,去除了厚茧,然后将驼筋和驼黄分开来,将它们切成了细丁。
她的帮厨小喜子已经帮她准备好了配料,去骨切丁的鳜鱼、同样切成了丁的马蹄果和几样灵菇。
又将鸡汤煮沸以后,她将配料加了进去,并没像其他食材去腥的时候要加酒,这汤里用的是胡椒粉,用来压住骆驼蹄的膻味。
等到汤煮到粘稠,驼筋酥烂之后,这道驼蹄羹也就算是能完成了。
这时候鹅掌蒸好了,沈如晦用筷子轻轻夹了一下,确认它已经被蒸得十分软烂了。
等鹅掌稍微凉了一些以后,她手里握着尖刀,顺着原先划的那一道缝隙轻轻剔鹅掌中的骨头,众人只瞧见她手腕一抖一动便轻轻巧巧剔除了一块骨头,心里都在赞叹好刀工。
等到去了骨头,另一锅煮好的鸡汤已经晾凉了,她将事先制的酒糟搁进了鸡汤之中,等到搅拌均匀便都盖在了处理好的鹅掌之上,中间以滤布相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