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傍晚,畅春园。
北风凛冽,银雪素裹。视线所及,天地皆白。
缠绵病榻多日的宜妃强撑着精神,由四名小太监抬入清溪书屋。
垂垂老矣的帝王半靠在大迎枕上,眼风扫过一旁肃立的总管太监梁九功。
梁九功知机,轻声喊道,“宜主子快别行礼了,皇上请您近处说话。”
宜妃被搀扶着坐在炕的另外一头,中间隔着张小炕桌,与皇帝对望。
“许久未见你了。”皇帝的声音,含糊得厉害,宜妃能听见他夹杂其中的粗喘。饶是这样,他还是坚持囫囵说了整句。这是,帝王的威仪与骄傲。
宜妃咳了一声,帕子捂在鼻下,遮住翕动的双唇,最终还是没做声。
“我记得你以前,最爱说笑,现在……”皇帝顿了顿,视线落在宜妃苍白病态的脸上,似在寻找着什么。良久过后,叹了一声,“罢了,不怪你。”
他没用帝王的自称。
宜妃缓缓放下手,俶尔一笑,眸中有化不开的雾气,“是啊,不怪我,那又该怪什么呢?江山皇位?紫禁宫墙?还是前朝倾轧,子嗣不宁?”宜妃话语极慢,却字字清晰。
皇帝半眯着眼看向她鬓角新增的银白,沉默。
白驹过隙,他们相携走过几十年春秋。临了,却是这般光景。
皇帝沉沉叹了口气,“朕登基数十载,无愧于天地祖宗,唯独你。这次,怕是又要负你了。天快黑了,路不好走,早些回去吧。”
宜妃强撑着自己从炕上下来,挪到皇帝跟前,定定的望着皇帝,这个她爱了一辈子的男人,哑着嗓子问,“你又要……负我什么?”
皇帝闭目,没有言语,鼻间的喘息愈发粗重,脸上却是红光润泽——将死之态,回光返照。
宜妃震了震,突然扯着皇帝腕间的佛珠,一字一顿的说道,“当初,是你说我二人此生不离,我才在佛前供奉了此珠,并以性命为誓,愿与君死生相随。所以,这次你休想再负我。”话到最后,竟有几分得意。
皇帝猛地睁开双眸,不错眼的看着她,眷恋温存。恍然间,他鲜活肆意的晨音,又回来了。
皇帝喉间快速滚动几下,突然劈手甩开。
宜妃一个踉跄,眼睁睁眼看佛珠断线,一粒粒滚圆的珠子从炕头滚到地上,下意识想伸手去捞,却是徒劳。
“咚咚……叮…...”片刻之后,声歇。
皇帝松开手里连着佛头的丝绦,道,“缘尽了,好生活着罢……”
丝绦落地,宜妃飞快眨了一下眼,在眸底的雾气凝成泪之前,僵着身子半蹲下,缓缓行了一礼,半晌后方才起身,“臣妾告退。”
梁九功目送宜妃的仪仗走远,掀开门帘进屋内。不留神对上皇帝直溜溜的目光,心头一跳,忙低下头,“皇上,可是还有话与宜主子说?”
皇帝虚弱的摆手,不知何时,脸上的红光早已散尽,染上灰败。
“记得朕交代……你的……事!”皇帝艰难的从齿关挤出一句话后,便微阖起双眸。梁九功看着一地的珠子,再想到宜妃出门时的脸色,心头越发不安,悄悄去隔壁叫了太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