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姨妈不想入宫之事还有如此背景,忙握着王夫人的手道:“姐姐何必愧疚?是我该谢谢姐姐才是。”心想到底是宝丫头还小,这国公府权大势大,区区送人进宫之事不过是轻而易举,如今不过是不逢时罢了,竟是错怪了她姨妈。
王夫人接着道:“妹妹明白就好。其实要我说妹妹送宝钗入宫,不过是求个前程。说起来,这女儿家的前程不过是嫁个好人家,将来得副凤冠霞帔。这嫁的好了,儿女自是更上一层;嫁的不好,还要连累儿女吃苦。”薛姨妈思及自身和王夫人,同是王家女儿,一个嫁入国公府,一个坐了商人妇,如今几乎是天差地别,不由连连点头。
王夫人接着道:“我这里又一个极好的前程给宝钗,不知妹妹意下如何?”
薛姨妈不想王夫人竟提到宝钗身上,愣了片刻才道:“不知是哪家公子?姐姐也知道,说到底,宝钗不过是个商户女儿。我们怕是高攀不上呢。”
王夫人笑道:“妹妹不必自谦。宝丫头除了出身略差了些,其余哪样不是拔尖?我心里就爱的不得了。因此想把宝钗聘给宝玉呢。”
薛姨妈不想王夫人提的竟是宝玉,惊讶地重复道:“宝玉?”
王夫人连连点头:“就是。宝玉这孩子,妹妹也是常见的。那孩子脾气好,正读书上进呢。有我和老太太在,这国公府将来也是他的,宝钗嫁进来,那可是一品的国夫人了。”
想到宝玉的好相貌与这国公府的泼天富贵,薛姨妈已是千百个愿意,只是踟蹰道:“只是我冷眼瞧着,老太太怕是取中了林姑娘,看不上我们宝钗呢?”
王夫人顿时没了笑脸,冷声道:“自来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是宝玉的亲娘呢。再说那林姑娘,一幅病秧子的模样,又牙尖嘴利的,如何好配我的宝玉?”
王夫人薛姨妈兴致勃勃的说了半天的话才散了。
却说黛玉刚到了学院,就被院长叫了过去。院长递给她一本崭新的书道:“林同学,听娘娘讲,你在小兰亭上大显身手,很得贺老等大家的看重,恭喜你了。这是天一书局新出的小兰亭的诗集,我看了看,一共四十篇文章,你有四首诗被收在里面,很不错。”又从旁边的书架上去了一个卷轴,道:“这是你当日画的春日行乐图,娘娘差人裱了,你也收好吧,做个纪念。”
这几日黛玉一直在憧憬自己的诗作被刊印成书的样子,此刻忙接过是翻开,第一页是贺老先生的长短句,第二页是便是自己的诗,第三页是那位紫衣青年的五律。她轻轻地抚摸了一遍,才仔细地合上书,接过画轴。
黛玉离去后,院长取出一张宣纸,把黛玉的几首诗用楷书仔细写了一遍后,唤来婆子用浆糊贴在斯兰园的那溜白墙上。
这院长名唤楚琰,是帝师楚致远的女儿,与梁皇后乃是闺中好友。因此听闻梁皇后办女学,便毛遂自荐,坐了个只管事情不管教书的院长。楚琰想到端午回娘家时的情景,不由得笑了起来。
原来楚琰回娘家时,却听大嫂提起自家那个聪明绝顶的侄儿自小兰亭过后,除了和长辈问安,便每日锁在书斋里不出,就连小厮都赶了出来。她好奇之下去看了看,才发现书斋内一地的纸团,这小子正皱着眉头思索呢。
楚琰奇道:“静之,你这是做什么呢?房门都不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