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和季家的渊源说来话长。
清风大街一共住了四户人家,赵家,季家,孔家和虞家。
赵家祖籍嘉阳,赵适的祖父于仁和年间中了进士,家里给置办了清风大街的宅子,那时候其他三家已经住了许多年了,再后来,赵适祖父坐到了四品官,然而他的三个儿子,也就是赵适父亲那一辈,竟没一个考上进士的,赵适的伯父和父亲都是举人,好在举人也能做官,只是品级低些,曾老太爷走了人情,谋了个八品的小缺儿,本来这官位应该落在大房头上,不成想大老太爷竟是个情种,对一个商户女一见钟情,宁愿不当官也要娶大老太太,把曾老太爷气得要与他断绝父子关系,最后还是曾老太太求的情,但是闹了这么一出,大老太爷自然也做不成官了,出仕的机会落到了二房头上。
二老太爷是个老实人,一辈子从八品官做到六品,在京城里只能算不入流的小官,但他生了个好儿子,也就是赵适,赵适二十岁中了进士,又因为一手好字入了先帝和今上的眼,幼时定了同为嘉阳大族的柏氏为妻,生了赵家三兄妹,一路平平顺顺的升官,外放,攒够了资历,现在又在好友的帮助下回到了京城。
赵适的好友就是季钰的父亲,季家二老爷,也是季家现在的当家人,季融季善龄。
季家原是金陵大族,世代为官,但在季老太爷之前,最高的也是四品,如果说赵家曾老太爷该换了赵家的门庭,那么季老太爷就是以一己之力使季家成为文官集团的中流砥柱。
季老太爷是三朝老臣,仁宗朝的进士,武宗朝官拜户部尚书,武宗死前亲自任命的四辅臣之一,今上继位后,又加封其为太子少师,用位极人臣四个字来形容季老太爷再合适不过,再后来,季善龄显露出不亚于其父的才华能力,季老太爷便上书致仕,为儿子让路。
季善龄也不负父亲的期望,四十出头便做到了吏部侍郎,吏部尚书乃是首辅刘渊,刘渊日理万机,吏部实际的主事人正是季善龄,待刘渊致仕,季善龄必然就是下一任吏部尚书,甚至入阁也极有可能。
季善龄娶妻谢氏,谢氏出自陈郡谢家,两晋时王谢之一的谢家,谢氏入门五年才生下独子季钰,分娩之时伤了身子不能再有孕,谢家二房只有季钰一个孩子。
季老太爷一生只有发妻,并无妾室,季家三房皆为嫡出,除二房之外,季家还有两房人,先前提到过的大房母子,以及三房众人,大夫人刘氏刚怀上季钊没多久,大老爷不慎跌下马摔死了,季钊还没生出来就没了爹。
季三老爷是嫡幼子,深得季老太太宠爱,两位哥哥又让着他,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性子,读书也不成,父亲和前头的兄长皆是进士,他连个举人都没考上,为此季老太爷没少叹气,慈母多败儿啊,。
老太太却不甚在意,季家已经有两个顶门立户的儿子了,这一个平庸些才不招人眼。
季三老爷娶妻何氏,何家在武宗时期显赫至极,今上上位之后也风光了一段时间,但一朝天子一朝臣,与其他的武宗心腹一样,何家这两年也渐渐显出颓势来。三老爷是季家唯一纳妾的爷们儿,三房也是孩子最多的,何氏怀季铄那年,就给两个通房开了脸,后来两个通房一个生了庶子季钏,另一个生了庶女,何氏也一齐给抬了妾。
三房之间没什么大矛盾,小摩擦却是不可避免的,尤其这几年,季钰把满京城的少年郎都比成了烂泥,其他两房自然少不得眼红,但老天爷摆明了就是偏心,把季家这一辈的天赋全给了季钰,剩下的都是普通人。季钰当年以头名的考入白鹿书院,次年就升了甲班,季家其他几兄弟却没一个迈得过白鹿书院的门槛儿。
季钊连考了三年都没考上,把信心都磨没了,整日自怨自艾,刘氏却不是轻易认输的人,哭了几日亡夫之后,季老太爷亲自出面,请了一位厌倦官场的老进士给季钊当先生。三房那几个就没那么多事儿,人家压根儿没打算考,吃了一顿排头之后,又嬉皮笑脸的找狐朋狗友玩儿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日常犯困。。。。。。
大家还是评论一哈嘛,不然我的红包发不出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