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桓倒下了。
赵佶抖着身子,噗通一下跪倒,吓得再也说不出来一句囫囵话。同时吓呆的还有一起被点名的蔡京父子、宰相王黼、梁师成等,参与进去宗室也基本无脱逃的。
二刻钟后,宣德门前倒伏了几十具尸体。
接下来的日子,那些带着谋逆罪名被斩杀在宣德门前的死者家属,也都按律被问罪,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扈三娘顾不得更多了,排除异己、杀人立威,才能保证新立政权的稳固、政令的畅达。她先从军权入手,匆匆改组了大宋原来的朝官体制,合并了导致军权二分的枢密院、都指挥使司为五军都督府。任命林冲为大都督,秦明、花荣、武松、呼延灼、孙立为都督,掌管全境的一百三十万人的步军、马军。让他们立即甄选、操练京城的八十万禁军。
李俊任水军都督,其他水军将领划到水军都督府。
公孙胜为大都督襄理,掌管了军队的后勤,火炮刀枪盔甲等所有军需物资的生产、调配,并把那些年过四十不能上战场的军卒都淘汰下来,编为辅军,从事生产、运输、建筑等工作。五十岁以上的则退出军队,他们安置到皇庄种地。
在整编八十万禁军的过程中,扈三娘发现很尴尬的一件事,有二十多万的禁军军卒,他们手里只有一根临时拿到的、长短粗细不同的哨棒做武器。这些人大多出身就是庄稼汉,也没有受过任何的操练,更没有丝毫的职业军人的战力。他们日常的工作居然是替权贵免费修缮房屋、跑腿,相当一部分的人,干脆是替权贵的种地,但领着大宋禁军的军饷。
扈三娘气得骂娘,这些凑数的军卒,大宋的朝廷不仅要付他们军饷,还要保证饷银够养活他们的家小。怪不得七分财力六分用到军队,最后还被金国攻破了汴梁呢。
居然是只吃军粮不干活的。
扈三娘把这些人直接除了军籍。在谁家的土地上耕种,就是谁的佃户,就在谁家领银米。不足数给这些人银钱米粮的,不肯补回这些人冒领的军饷,一律按贪污军饷,交由裴宣从重处罚。
八十万禁军整编了快一个月,实际只挑选出将近四十万的战兵。
禁军清理出去这些冒牌货以后,进行考核,打乱了重新编伍,林冲以梁山那些老卒为基础,提升了一批伍长、什长,整个军营整肃一新。扈三娘隔日就去看禁军的操练,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些军卒在林冲等人的操练下,展现了士兵该有的精神面貌。
与此同时,扈三娘也改组了文官架构,取消官称和实职的分离,建立宰相负责的六部制。调了主张抗金的李纲回朝任宰相暂兼吏部,把刑部交给裴宣,蒋敬接了由三司改编的户部,公孙胜兼职工部,柴进主持礼部。
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宣德门前的血腥一幕,起到了非常好的震慑作用。
在文武的大框架基本确定以后,扈三娘犹豫再三,还是把御史台、谏院合并为都察院,让吴用主持,顾大嫂、鲁智深为其助手。而其他的梁山将领,也按照个人擅长,分别派去了相应的各部。
原来在六部挂了主官的名义、无所事事且等皇帝下诏书指事才做的官员,扈三娘大开大合地予以裁减、合并,无实职则无俸禄,进行官、职、能、位统一的考核。不能胜任的统统被赶去太学,学习梁山已经基本成型的律令,待职能考核后决定是否派遣实职。
李纲抱着笏本在朝堂上抗议扈三娘断了免职官员的生路。
扈三娘拔擢了李纲做宰相,就是选中他坚持抗金的主张。没想到他却在裁剪冗官的问题上,与自己纠缠不休。她看着直着脖颈与自己强谏的宰相,叹息一声问道:“宰相可知三冗两积是怎么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