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又逼上来了?”他听到熟悉的脚步声,头也不回地问道。
“没有,宋人的大军在楚州城下扎好营垒,便再无动静了。”百家奴犹豫了一下,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说。
“有话就说。”唆都依然没有回头,却像背后长了眼睛似的。
“移刺答遣人来报,喻口镇发现大批宋人,他们没能得手。”
这个消息让他心里一惊,难怪那边迟迟没有消息回来,还以为是步卒行动迟缓,忙着搬运粮食的缘故,不料他们居然连镇子都给丢了,唆都升起了一种不好的预感,他之所以一直到断粮都不怎么着急,原因就是指着水军在那里屯积的粮食,现在很显然,它们落到了宋人的手里,让他的希望成为了泡影。
“不可能,楚州当面之敌就有五万以上,那个小镇子,怎么还会变出大批宋人?”
难怪他生气,移刺答的五千骑军,加上杨庭壁的一万步卒,就算碰上两三万宋人,也有一战之力,除非再出现一支楚州城下的那种大军,这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事。
他们出兵之前,对于两淮的兵力部署就有过调查,尽管达不到宋人探子那么精确,大致上是不会差的,否则,淮东方面也不会只派了八万人出来,唆都的怒气让百家奴心中一凛,大营里是个什么情形,他岂能不知,因此一得到消息就马上找了过来。
“父亲别着急,听到这个消息,我就暗地里打听了一下,移刺答是先到的,他们同宋人交过手,好像还吃了亏,等到杨庭壁的步卒赶到之后,发现宋人也来了援军,人数还不少,所以才没有进一步动作。”
“不少是多少?”
“万人以上。”百家奴手里没有确切的数目,但是能让他们驻足不前,这个数字是最少的。
唆都无法判断消息的真假,但是如果夺不回喻口镇,他便只能指望陆上了,可河南等处的粮草早就运往了淮西,就算能弄到一些,也不可能会有多少,为了支持战争,就连官府的存粮都拿了出来,除非从百姓的嘴里夺食,搞不好就会激起民变。
只不过,当被他派去淮北征粮的队伍出现在浮桥上时,父子二人都知道,事情只怕已经不可挽回了,跟在他们后头的,并不是成群结队的粮车,而是寥寥无几扛着袋子的民夫。
怎么办?唆都一下子陷入了困境,趁着断粮不久,全军渡过淮水?也许还能保存下大部分战力,可是宋人就在背后虎视耽耽,他们会放过半渡而击这种好机会?
再说了,他们一走,移刺答和杨庭壁所部怎么办?在唆都的心中,一战不打就这么退回去,无论如何也难以甘心,他在楚州城下等了这么久,不就是想要一个决战么,现在宋人就在眼前,是不战而退,还是打了再走?
“百家奴。”不能再犹豫了,唆都只过了片刻,就做出了决定。
“末将在。”
“你带上两万人先行,不必同移刺答他们汇合,派人告诉他们,各自领兵,分别攻向喻口镇,无论那里有多少宋人,都给我拿下,本帅将领余部,随后便到。”
父亲的命令让百家奴愕然不已,放着楚州城下的宋人不打,跑到喻口镇去,还是全军一齐,这同他的预计完全不符。他的迟疑让唆都看在眼中,却没有任何地解释的余地,严厉的目光让百家奴赶紧低下头,老老实实地抱拳接令。
“末将这就出发,一定不负所望。”
全力一击,不中即退,唆都相信,他能在宋人大军反应过来之前完成一切,当然,最好的结果是自己拿下喻口镇,再以逸待劳等着宋人前来,那样的话,粮食有了,战机也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