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贵妃与他儿子算计荣国府的事情,司徒砍早早就得到消息了。
虽然他和老五一样都不怎么看得上荣国府在内的四大家族的势力和潜力,但不可否认的却是娶了贾元春,他在一些老牌世家那里就有了助力。
原本他还有些个犹豫,只是在张家抄家那件事后,他和老五是一样的心思了。不过区别在于老五是嫌弃贾元春爬过狗洞,而司徒砍则是想到了张家密室里厚重的石门以及那不堪一击的马车壁。
摸了摸自己的胸口和脑袋,司徒砍沉默的打了个冷颤。不过若是那姑娘真的嫁给了老五,说不定他最强的一个对手会以一种同归于尽的方式暴毙也未可知
只是这样一来,他也同样失去了拉拢老牌世家的机会。算了,这事还是待议吧。
司徒砍在腊八夜里发生的事情,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火速传遍了整个后宫。同时又在腊月,宫里娘娘见娘家人的时候,给传到了宫外。
宫里出了这么一位奇葩的皇子,也是一件丰富众人茶余饭后谈资的事。至少元姐儿就不只一次在贾母和王夫人那里听说过。
当然了,让元姐儿最吃惊的倒不是皇宫里还会出现一位‘清纯’皇子,而是贾母竟然说这位七皇子的的舅母云氏竟然是林如海舅家的亲表姐。
这不可科学呀
如果云氏是林如海的表姐,那她岂不就是林妹妹的表姑。那林妹妹在贾家‘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时候,为啥没有人帮衬一把呢。
转瞬间元姐儿又想到了林如海死时,做为林如海的外家,云家怎么没去帮着料理后事,还是去了,但书里没表。
记得原著中的时间线,是林如海死后,贾琏带着林家的家产和顺便将林妹妹也捎回来的路上才知道自己封妃的。
不,不是自己,是原著中的贾元春。
想不明白的元姐儿歪头琢磨的时候,突然看见了站在不远处的于嬷嬷。刹那间便全想明白了。
是流言。
是那些流言蜚语。
林妹妹,薛宝钗以及贾家的那些姑娘们都已经因为贾宝玉而没了好名声,这种时候谁还会上门附亲?
还是一个啥也没有的孤女。
前两天于嬷嬷还跟她讲过,女人名节如璧不可污。
而林妹妹怕是
做为过客,做为旁观者,她自是知道林妹妹是个什么样的人。
可外人又如何知道呢?
有宝玉时刻在外面给家中姑娘做宣传,他又是个十来岁便与袭人互啃过的人。林妹妹自来了荣国府就被府里府外的人传出未来宝二奶奶的话。再加上宝玉时常说什么自小一桌吃,一床睡的话。
联想贾家爷们都是什么德性,林妹妹在世人眼里哪还有名声可言。
这种时候,一般要脸面的人家怕也不会主动与林妹妹扯上关系了。
至于贾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言,除了有管教不力以及不愿管教的原因,怕也是为了让世人知道林妹妹要嫁进荣国府,荣国府花了她的银子,给她大姑子建个园子,那是她这个做弟妹的孝敬。
呸的孝敬,马不知脸长。
这么想的元姐儿,一个激动直接一手指头捅进了屁股底下坐的鼓凳上。
“咳”
本来还在失神的元姐儿在听到于嬷嬷的这一声咳嗽后,身体僵了一下,然后又自然的借着手中帕子的遮掩将手指从鼓凳的小洞里拽了出来。
于嬷嬷眼角直抽的看着装成无若其事模样的元姐儿,整个人都懵的很。
想到几个月前她生的那场病,于嬷嬷就觉得面前的小丫头鬼精鬼精的。想到自己被这丫头感动,决定以后跟着她时,这丫头一个高兴就将自己的床柱弄榻的事,于嬷嬷就一头的黑线。
不过既然同意了以后跟着这丫头,哪怕是这丫头总是出现一些让人始料未及的事,于嬷嬷也并不后悔。
不过元姐儿时常走神,并且动不动就激动的毛病,却是必须要改改了。
于嬷嬷这么想的时候,又转头去看认真听贾母说话的元姐儿。
哪想到只看了一眼,于嬷嬷便双眼瞪圆,失声尖叫起来。
也因为于嬷嬷这一声尖叫,元姐儿才慢半拍的将左手的手指从自己的太阳穴上移了下来。
本来就有些头疼,被于嬷嬷这一叫,元姐儿的头就更疼了。不过虽然头疼,但元姐儿还是朝着止住了尖叫的于嬷嬷问道,“嬷嬷这是怎么了?可是哪里不舒服?”
于嬷嬷:呵呵
贾母只听到一声鸳鸯姐姐出事了,其他的她在帐子里并没有听到。只这一声鸳鸯姐姐也让贾母微微走了困。
府里的下人在进府当差后都有专人教导规矩。她一般这个时辰歇觉,能进她院子的下人不会不知道规矩怕是出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才会不管不顾。
贾母心里惦记着出了什么事便扬声喊了一声鸳鸯,问门外谁在说话。
鸳鸯听了消息整张脸都绿了,还不及进来告诉贾母,就听到贾母的声音响起。于是连忙转头推门进去回话。小声的将得来的消息告诉了贾母,她连看一眼贾母的表情都不敢。
老二爷这也忒出息了。
贾母听了就是一惊,连忙坐起身,让鸳鸯服侍自己穿衣。不大一会儿一身家常衣衫便朝着荣庆堂行去。
此时的贾母还不知道她大孙女儿还活着。因此心中是又气又怒,还带着难过和遗憾。
自古小儿易夭折,富贵人家更是如此。贾母基于种种考量,虽然大孙女出生的时辰好,八字吉利。但贾母还是准备等到她大孙女满了周岁时再抱到身边教养。
虽然没有养在身边,但毕竟是自己的孙女,感情多多少少有一些。此时听到她这么小就出了意外,一时间觉得白瞎了自己制定的孙女培训计划的同时,又觉得这个孙女怕是个没福气的。
不然咋就这么早就没了呢。
真真是白疼她了。
一路上贾母想了不少,就在她惋惜不已的同时,又有一个丫头小跑过来,说大姑娘没事,二太太叫了太医的话。
贾母一听这话,放下心的同时也对自家小儿子少了几分恼怒。
罢,罢,罢,哪有猫儿不偷腥的,这也要怪老二家的平日里管的严,否则哪能出现这样的事。
不过小儿子这么‘淘气’,确实要说说他了,胡闹也要有个限度。
╮╭
快到荣禧堂的时候,贾母站住了脚,对着身旁的赖嬷嬷吩咐道,“不要让老大一家知道。老大家的身子弱,这一胎怀相也不甚好。这些日子就让老大家的留在自己院中养胎,”顿了顿,贾母又说道,“告知家下人等,若是谁将消息传出府外,全家发卖。”
赖嬷嬷连忙应下,向贾母告罪一声就越过贾母去吩咐封口之事了。
贾母看着走远的赖嬷嬷,转身进了荣禧堂。
四年前,贾代善病逝。贾家正经守了三年孝。三年后不等贾母带着老儿子搬出荣禧堂,大儿媳妇与小儿媳妇便都先后有了身孕。
孕妇最忌讳搬家这种事情,贾母见此,只自己先搬到了荣禧堂西后的荣庆堂居住。
贾母本来是想要让小儿子住到东大院,再让住在东大院的大儿子一家搬到荣禧堂去住。也因此,在大儿媳妇尚未生产前,贾母便一直让小儿子一家住在荣禧堂那边,省得折腾。
说起折腾,贾母就想到四年前因为丧事而疏于照顾没了的长孙贾瑚,仍是心痛不已。早知道那也是个没福气的,还不如当初少疼他几分了。
自从那孩子没了以后,大房至今没有子嗣,这一胎必须要保住。若是因此受到惊吓
想到这里,贾母抬脚进了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