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尽除旧式军阀

大明之崛起1646 天海山 2283 字 9个月前

朱琳渼原打算先稳住这些军阀,等他返回天兴府之后再统一收拾。却没想到他人还在泉州,内阁便已经把处理章程拟了出来,快马送到南安请他批示——天兴府实在是“群情激奋”,效率不高不行啊。

此次一共涉及军官七十四人,从参将、指挥同知级别到千总、百户都有。再看每个名字后面的罪名,最少的也有十多项,“通虏”、“谋逆”比比皆是。至于如贪污腐败、吃空饷、怯战避敌之类,更几乎是人人没跑。

而处理意见也都基本大同小异,从灭族到斩立决不等,后面是兵部、刑部的签印,说明朝廷的意见完全一致。

朱琳渼也不客气,就在南安船厂的施工现场,趴在一根十多米长的榉木船材上签了字,又盖上印,转手交给内阁派来的官员,“就这么办。回去用了玺,即刻发布福京各地执行吧。”

而后他又修书一封给张家玉,要他严密监视被弹劾的军官动向,谨防他们狗急跳墙。如有必要,可先率军平乱,再补请兵部调令。

可以想见,此次大范围处理了不从朝廷调遣的军官之后,明军内部纪律性定然会有显著改善。前车之鉴放在这儿,谁还敢吃了豹子胆不把朝廷的命令当回事?

而且将这些顽固的旧式军阀处理掉,也更有利于后面的军事改革顺利开展。

等两所军校的学员大量毕业补充进龙卫军和破虏营,便是明军全新的开端——精锐、高效、士气高昂,配合大量的先进武器,结果必然是战无不胜!

军队转制之事便算是告一段落,朱琳渼心里也是松了一口气,眼下便可集中精力进行南安船厂的复产工作了。

他转头望向远处一大两小贴在海边上的平整缓坡,若没人告诉他,他绝不会想到那便是船台。

据工部员外郎庞筑告诉他,需要造船时,便会在那缓坡上铺设大量倾斜的木条,而后在木条上铺设龙骨并以大量木头支架撑住。

随着船体不断建成,用于支撑的木架也越来越多。直到整条船建好,方才拆除支架,以滚木垫底,辅以大量油脂,用绞盘拖住船身,沿滚木缓缓划入海中。

至此,这船便算是造好了。

而这所谓船台四周还有不少空地,上面建了些简单的工棚,乃是堆放工具、绳索,以及加工木料,铸造铁件的场所。

还有一处还被烟火熏过一般,正是堆放造船用的木材的地方,被郑芝龙一把火烧光了所有物料。

直到几天前朱琳渼到这之后,才令人收拾了地上残留的废料,又让庞筑找来工匠重修库房。

总体来说,这和他想象中那种细致且井井有条的船厂相去甚远。可以预见,以这种简陋的船厂的效率,等他需要的大明水师建起来,大概朝廷财政都已崩溃几次了。

好在他这两天摸清了船厂整体状况之后,心中已有了些整改的方案。

例如船台这一块,便可以先修建木质滑轨,上面用纵横交错的木杠搭成架子,木架下面安装大量轮子。而新船便在这平台之上建造。

这种船台一来能使船体保持远离地面,阴雨天免受脏水浸泡。

要知道,木质的龙骨之类一旦浸泡过度,则必须等其晒干方能继续后面的工序,否则潮湿的木头极难开孔且容易变形。如果遇上连阴雨天气,光是等待晒干木料就得浪费几十天时间。

二来这种滑轨对新船入水有很大帮助。以往用滚木将船滑入水里的方法,需要铺设滚木,涂抹油脂,光是这一步便要耗费数天时间。而且会对船体有不小的磨损。

但如果使用滑轨将船身连同下面的木架一起划入水中,则省时省力得多,又不会磨损船体。

而且一条船下海之后,将木架拖回,几乎立刻便能开始新船的修建。用传统方法则需先清理滚木和油脂,再从头铺设倾斜的木条,至少又得耗费数日。

这还没算使用的上千斤“润滑油”的价格。这个时代油脂价格昂贵,虽然用于新船下水的油乃是桐油以及各种乱七八糟的油脂倒在一起,而且还能回收利用一部分,但即便如此,一条千料大船下水所耗费的油脂价格也在百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