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九月,金桂飘香。距离刘林六月提前前往省城准备应考又过了一个季度了。算算此时应是考试完毕,也不知父亲考的如何?
刘毅放学归来,就听见花氏不断絮叨:你阿爹不知吃的什么?穿得暖吗?睡得可好?不晓得考试难不难?知州大人和气吗?等等诸如此类话题。
每到这时他就把父亲寄回来的书信从匣子里翻出来,慢慢念给花氏听。
母子俩人坐在窗前,花氏拿着针线缝缝补补,不时抬头看儿子,一言一语聊着信纸上刘林写的路上各种见闻,相互做伴一起思念远方的归人。
“玉茵吾妻,见字如面:
自六月出发,由枫林渡经水路转至省城,途径岚阳、奉浦两州。耗时六日,值此深夜,吾正在两州之间,渝城渡口,与你写信。
虽是六月暑热,运河往来渡船亦是络绎不绝,无分种类大小。行商、渔民、山民、雇工等人摩肩接踵,挥汗如雨。只权贵家显少出见矣。
因八月乡试,文举书生往来乘船多矣,吾便邀请他们一起赶赴省城。因缘际会,识得几个志同道合、意趣相投的好朋友。
有平江人士姚菱,字伯安,此人年未弱冠便得饱读诗书,广知今古,令人钦佩,是吾当年亦是不及也。止有一憾,年岁愈小性情尚骄,语不留情颇多讥诮,易招口舌是非,使吾忧虑。
有金荣秀士颜俊,字菱云,人如其名,一表人才,出落的唇红齿白,眉眼俊秀,令吾等感慨天下颜色十分,其七分尽占。此两人年岁皆幼,颇令为夫感叹,江山代有才人出矣。
尚有林州人士姓重(chong)名德,字伟升。岁与吾相仿。年深笔重,阅历广博,吾等赛诗立文,其不假思索笔走龙蛇,片刻千言立就,挥毫四坐皆惊(片刻时间就能挥洒笔墨写出一篇优秀文章,让四周的人都惊讶赞叹)。更令吾感叹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此外尚有莫登、冯峰等,时间有限,不一一表述与你。
你与孩儿只你两人在家,幸的他如今暂代夫子一职,若有事体,勿使忧惧,里正乡老与乡人自会相助。
另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于岚阳城补给停留时,吾购置些许特产土仪,令快脚(送信的)一起送回。
甲午年六月十六日深夜二更
刘子常(刘林字子常)”
这是刘林六月出发不久寄回来的信,一起还有他在岚阳城购买的特产,吃的穿得都有。
可把刘毅的馋虫给喂饱了,花氏却更喜欢岚阳的新式襦裙:是非常淡雅的浅青色,似天上万里晴空,河岸青青碧柳。对襟、交领、窄袖、衣长至膝。非常瘦窄,很贴身。
但这种服装式样新颖又节约衣料,既便于行动又展现了女性的美丽。对于注意经济实用家庭主妇——花氏来说,这是丈夫这么多年来送的最满意最合心意的一件礼物了。
收到信后,花氏的作息就变了,最常做的就是日日在村口大榕树下一边做绣活一边听儿子教书,然后时不时望着出村进村的小路,期盼着刘林的信音。
七月,刘林来了两封信,时间隔的都不远。一份写的七夕见闻,另一封则是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