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做诸位的老师,先行为你们定下目标,日后才好刻苦攻读诗书。为师便与你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想要科举入仕,仕途宦达,就要对我大宋有所了解。”刘毅鼓励道。
他准备向这些蒙童学生们和大人们科普科普大宋天子和科举,树立进学目标,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要说我大宋如今是齐官家王天下,为何称呼齐天子为官家?而不是前朝所称皇上,盖因官家登基后尝说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天子乃国家最高之长官,西汉谓天子为县官,东汉谓天子为国家,故兼称之。
齐官家龙兴右安,家世豪富,少时性豪爽,前朝官府黑心拘役乡人劳作,曾散尽家财救助父老乡亲还乡。
后天下大乱,官家便索性带领家乡父老起义称王,因官家运筹帷幄,善于用将任臣,众人多投奔,不几年便做主中原,建立我大宋国。
经过多年南战北争,疆域北至阴山,南至琉球群岛,东到东海、日本海与倭国隔海相望,西至天竺。
只除了北方所剩异族似疥癣之症一般始终顽固不化,三不五时趁秋季粮熟之际越境打秋风——这些异族自幼在马背长大,弓马娴熟,机动性作战,我军将士往往追之不及。
是以,官家设立了文武科举并行。今日且不说这武举,只与你们简略讲述文举。
我大宋科举与前朝不同,朝廷设立了县试——州试——省试——会试——殿试。学子无分年龄大小,俱能参加。
县试即在我们县府考试,由知县大人掌管出题批试。县试第一名为县案首,其余通过者称为童生。每年录取人数不一。
州试即在各州府举行,由知州大人主持审核批复,州试第一名为州案首,通过者皆为秀才。同县试一样录取人数不一。
省试即为乡试,民间多称呼为此。顾名思义,便是在省府举行考试。乡试由朝廷专门指派的学政大人监督主管,礼部派遣副考官十名。
每年八月十五中秋前后举行,有时也会提前举行。如此便产生秋闱一说。与县试、州试不同,乡试第一便称为解元,通过者称举人。录取不一。
会试在京都举行,又称礼部试。每年乡试中者才能参加会试,于乡试第二年春天举行,故而也称春闱。
会试地位重要,为防意外,由官家亲自指派主考官三人,副考官三十名。礼部派遣官员若干。三名主考各自负责一部分试卷出题。会试第一称为会元,余者称贡生。录取者百不存一。
殿试为官家亲自主考出题,会试所录取之学子全部参考。殿试结果分为三等,一甲(甲科进士)、二甲(乙科进士)、三甲(同进士)。如无意外,取中之人皆为天子门生。
诸位入仕取中者一步登天改换门庭,可谓一人得道满门升天。然而吾作为夫子,说了如数科举之益,为你们定下读书之目标。自然也要考虑现实生活。”
刘毅涛涛不绝地讲述了一车轱辘话,他非常清楚这些孩子都是寒门学子,家境贫寒,连现在入学都是一家人咬牙支持,希望孩子识字后不再吃他们曾经吃过的亏。
过几年能读到最后考试的恐怕没有几个,多数都会在学过识字术数之后便退学工作,成为小二,掌柜,账房等等挣钱补贴家用。
“科举所学者众,易学难懂。世上常有天赋卓绝者,少年进士,从表面看,似乎科举非常容易,考之便中。但你又如何知道他背后付出多少辛勤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