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如故

书生们提及先皇后只有贤德的称赞,但萧妩这样的女孩家也只一般无二地说得出“先皇后有贤名”,那想来容貌没有足以夸赞之处了。

若是母亲相貌平庸,儿子想必也不可能美得多么天怒人怨吧?

当然了,曹睿也非因为姿容绝世,才藏于深闺之中,令群臣不得见的。史书中曾有记载,曹操在位之时,惊异于孙儿的天资聪颖,就时常带在身旁教导。“每朝宴会同,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魏书)”。

所以,并非从不露面,或许是因为太子之位悬而未决,未免其父猜忌,于是如魏书中所载:“不交朝臣,不问政事,唯潜思书籍而已。”

相较之下,当朝这位太子比曹叡更深居简出。若是蹒跚学步之时不计算在内,等他渐渐长大成人之后,见过他的人,除了皇室宗亲,东宫近侍,朝臣之中竟只有太子太傅一人。

那么,问题来了,太子与群臣素未谋面,也不曾为社稷出力,那贤明仁孝之名有何而来呢?

其实也简单,仁孝之名皆由宫中传出,皇帝及太后认证即可;而贤明,则由太子太傅亲自盖章。

故此,要问那位贤明仁孝的太子殿下究竟有多么英明神武才能得到天下士子拥戴……

谢微听了半晌,也只总结了两个字:

躺赢。

当朝太子是皇帝的长子,是已故的元后所出,可谓一出生就占尽了优势。

太子占了嫡长,仅正统二字,就无人能与他相争。

其次,先皇后素有贤名,昔日随当今天子征战四方,很是受将士们拥戴。先皇后的父亲更是在当今天子即位后,位列三公,虽告老返乡,但朝中门生故旧遍布。

细细数来,朝臣中过半算是太子的铁杆拥趸,尤其是有从龙之功的那群老家伙们,随便一个站出来说话都极具分量。

最后,就不得不起汉高祖时候的故事了。刘邦溺爱赵王如意,曾有意改立其为太子。吕后求计于张良,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刘盈,方才力挽狂澜。

汉高祖刘邦那样的人物,见刘盈得商山四皓辅佐,都感慨太子羽翼已丰,不可撼动了。

而如今的那位太子太傅,乃当世大儒,正好就是四贤这般的人物,在清流之中威望极高,天下读书人更是无不望其项背。太傅大人说一句太子贤明,谁人敢反驳?不怕被天下读书人的唾沫淹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