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 高原行

大宋有毒 第十个名字 2701 字 10个月前

听到命令的孩子们也没有半分迟疑,踩着小碎步开始列队,很快就排成了四行。相比起来,王大到王十八的队伍排的更快、更整齐,在渭桥镇收容的那些孩子略微慢了一点点。

在儿童团内部已经开始分出派系了,王大她们都出自开封慈幼局,入门较早,有点看不起后来的这些孩子。

而在渭桥镇和长安城里收容的孩子男性比例略高,争强好胜之心也挺强。平日训练时双方就暗中较劲儿,逐渐形成了两个团体,慈幼局团和渭桥镇团。

洪涛对这种拉帮结派的活动不仅不管还假装没看见,有时候甚至故意挑起两个团的争斗,然后在一边看笑话。

“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与其让她们把心思一起用到我身上,不如互相消耗,官人也好坐收渔翁之利。”

莲儿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驸马为何故意不管,洪涛回答得很是无耻,他居然也学会了人玩人那一套,并很以为然。

不知道是运气好啊,还是天冷劫道的都没出来,在大山里溜溜转了四天,眼看就要到通川堡了,一个劫道的也没看见。

放牧的牧民倒是见过几波,可是人家一看到这么怪异的队伍不等警告就赶着牛群、羊群先逃之夭夭了,生怕被抢了。

“哎呦我的娘嘞,可算见到平地了,不管有没有匪类,先下去整休几天再走,大人我这脑袋都快胀破了。”

通川堡就在湟水北岸,这里是一块河谷盆地,海拔降低了不少。洪涛自打一发现这块盆地就从车上爬了下来,强忍着头疼也要骑马快走几步。

别人的高原反应都不太重,唯独他不成,每天能入睡的时间不足三个小时,人都快熬成鹰了。再这么走下去,估计到不了安抚使衙门就得一命呜呼。

从京兆府到兰州一千四百里,洪涛的队伍以每天一百里的速度,第十五天就抵达了兰州城外。

此时的兰州城比后世的规模可小多了,长不到两里、宽不足一里。而且此时的兰州是个下州,居民人口数量很少,不足五百户。

北宋的行政区划分的很细,除了路之外,下面的州又分成了府、州、军、监四等。比州经济发达的叫府、比州军事重要的叫军、完全是个工业基地的就叫做监。

州按照经济、人口发达程度,又分为望、雄、紧、上、中、下六等。兰州在秦凤路里,如果按照后世的gdp算,就是倒数第一。

这倒不是说兰州就应该经济落后、资源匮乏,而是因为连年战乱造成的人口大量内迁,耕地荒废。做为抵御西夏进攻的第一线城市,兰州已经不能称作城市了,用要塞形容更合适。

而且目前这座满目疮痍的古城已经前途无几,朝廷早就在讨论是否重建兰州城的议题。由于黄河不断淤积改道,本来靠着黄河的兰州城已经离河岸越来越远了。

这样就让城市以河流为天堑的防御功能大大降低,宋神宗和王安石正在努力说服朝臣在兰州城北再建一座新城,重新让城市变成坚不可摧的堡垒。

鉴于这种情况,洪涛就不打算进去观光了,因为里面除了禁军之外啥也没有。而且这里的守将见到这队怪模怪样的禁军也很紧张,差点连城门都关上。

人家整日里防备着河对面的西夏军队已经够累的了,自己又不打算帮忙,那就别去添乱。连停留都少停留,略微补充一下吃喝赶紧滚蛋!

这位兰州守将得知是湟州经略安抚使上任的队伍经过之后还挺客气,专门派人来询问是否需要向导。因为过了黄河之后就是高原地区,道路非常难行,不是本地人很难准确辨别方向。

洪涛拒绝守将的好意,他宁愿相信富姬也不想轻信其他陌生人,万一他们把自己带进西夏国境,那可就热闹了。

从兰州到湟州治所湟州城大概有三百多里路,按照富姬的说法向西过西关堡、京玉关,从一个叫小茨沟渡的地方西渡黄河,再沿着湟水北岸过通川堡、巴宗城、安陇寨、通湟寨,就到了。

她说得挺轻巧,可是当洪涛在小茨沟渡口看到黄河与湟水汇合形成的那片清浊分明的水域后,立刻就意识到自己到了哪儿、前面的路将会是个什么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