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如故

家有藏宝 林落风痕 1614 字 9个月前

谢家大姑娘出阁后,多了个爱好:逛酒楼茶肆。

连子衿在内,侍女们皆忧心不已:其他人家的夫人小姐只听闻爱逛园子听戏的,不曾听闻有如她们姑娘这样,偏爱混迹于市井之间的。

若要说姑娘还未出嫁时,悄悄出府不过往字画铺去,那是谢家的铺子,是个清净的所在,掌柜伙计都是靠得住的,不至于不懂规矩地往外传话。

现如今则不同,见天去的酒楼茶馆多是老少爷们聚集地,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即使谢家在京中刚好也有那么一两处产业,但终日往返想要不露形迹并非易事。

谢微初次出府时,不但巡视了名下的两间铺子,还借着采买笔墨纸砚之名,几乎逛遍了西市。子衿在一旁纳罕,为何连南北杂货铺,姑娘都要进去瞧瞧。

无他,走街串巷,四下看看,感受这个时代的人文气息,顺道可以了解社会经济形态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但终究是管中窥豹,难得全貌。若想听到对于时政的议论,却是不易。

京中百姓生活在天子脚下,当不会如偏远边陲穷乡僻壤之地一般少见识,说些皇后娘娘烙大饼的笑话。然而若非在朝为官或是有所勾连,要说对朝政局势的了解就真谈不上了,若说了解的,大抵是官府衙门传谕的劝农之言占了多半,又因近年治安好,提防流寇盗贼的谕旨都很少得见。

谢微翻遍了藏书,文人著书立说记载本朝之事的已是不多,近年朝政相关的更是难以寻觅。

然而文字记载或许略微滞后,却不代表当下没有喜好议论之人。酒楼茶馆未曾张贴“勿谈国事”的字样,可猜想政治风气还是较为开明的。

约莫是申时左右,酒楼里到处有书生模样的人在高谈阔论,针砭时弊。

谢家在京中的铺子除了珍宝阁外,其他铺子都不显山不露水的。比如一家茶馆门可罗雀,入不敷出,然而在那条街上的地理位置优越,据说请高人看过风水极好,虽不能解释为何生意如此惨淡,但或许还是信了那风水先生之言,月月赤字仍然照常营业着。

谢微先去了茶馆,坐下不多时,就觉得打错了主意。

且不说生意清淡,三两个茶客一坐一下午,闲谈几句待到日暮归家去。就说来往之人少说也过了不惑之年,更多知天命花甲之岁的老者。

坐下聊些家中孙儿读书之事后,就开始扯些市井见闻邻里异事,说到惟妙惟肖之处如同夜夜听墙角一般。

谢微才知道,若论八卦才华,从来是不分男女的;待到两位老人从西街上的某某赶鬼市淘了件异宝,说到东山的大佛南山的庙宇,终是忍不住起身走人了。

随后来到了更偏远的街上的酒楼,方才踏入就觉果然不同,意气之声不绝于耳。

谢家在京中仅有的一家酒楼远离了热闹的坊市,平日里不过略有薄利,然天南地北的佳酿储备齐全,价格公道酒不掺水,倒是吸引了不少酒客前来。

尤其是囊中羞涩却往往诸多挑剔的读书人。

谢微等人在楼上预留的雅间入座,就听闻外面此起彼伏的高谈阔论以及喝彩声,“兄台雅量高才,着实令人钦佩。”诸如此类。

子衿皱起眉头,欲言又止,想是觉得此处人声喧哗,怕冲撞了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