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章 上柱国的标准

帝国的晨辉 硕鼠 2284 字 10个月前

吏部本来还想把标准定的更高一点,不过韩昆劝说他们:已知世界也就那么大,如果这一代人就把它们全都征服,陆海军全加起来也不会超过20位新上柱国,然后兵部还能再去打谁?这一代人的上柱国越多,下一代人的上柱国就越少,说不定2、30年后,武人们再也不会有成为上柱国的机会了。

内阁成员们想了想,这确实有道理,于是关于上柱国的标准提案就此通过。

按照这个标准,之前结束的奥克战争,应该产生两位上柱国——前后歼灭奥克兽人和乌尔拉人200万左右,获得土地在160多万平方公里,招降新外蕃500万人口左右。

如果把大森林面积算上,还有1000万平方公里上下,外蕃人口100万,消灭抵抗的敌人20万以上。

按照标准,宗伯风作为后期统帅,分得边墙之战后所有歼敌数目的一半,成为最接近上柱国的华夏帝国将领,再加上在库夏前期的战斗,他将毫无疑问获得一个上柱国位置。

另外一个事实上已经获得了资格的人是李华梅,她在黑海海战中歼灭敌舰150艘左右,而且是单舰作战,没有副手可言,所有歼敌数目都算在她的名下。

再加上这次针对库夏的海战,以及奥克战争中分到她名下的战绩,全都凑起来,只需要今后再获得一点成绩,上柱国就到手了。

第三位离上柱国最近的人是左恒柏,对奥克战争边墙之战前,他是远征军统帅,之后他是副帅,获得的功劳比例较大,但是他现在还在远西驻守,没有参与库夏战争,想要获得上柱国,可能需要等到下一次对付西夷或西狄的新战争。

内阁估计,库夏灭亡后,此次战争的统帅也有资格晋升上柱国,这样,两场获利颇丰的战争加起来,一共产生3个半上柱国(左恒柏算半个),大家都能接受。

皆大欢喜,可喜可贺。

只是,没人想得到,在新大陆的欧扬,此时正在进行一场轻松无比,但战果惊人的战争。

一直到进军特诺奇提特兰城下为止,欧扬手中1000华夏兵不到的核心力量,已经歼灭各族殷地安军队30万以上,招降外蕃600万人口,征服土地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

如果按照内阁会议制定的上柱国标准,欧扬其实排在左恒柏甚至李华梅前面,距离荣登上柱国只剩一步之遥了。

吏部的观点很明确,如果打一个库夏就有3个上柱国,那么以后打西夷(指教宗同盟)、西南狄(指黑暗帝国)都要有相同的封赏。

还有,之前打败奥克的年轻人,也会觉得不服气——奥克无论从军事、经济还是国土面积上都不次于库夏分毫,结果一个上柱国都没有,未免太寒将士的心。

但如果给他们补上,新晋的上柱国就得至少12位,加上还在军中,几年之内还不会退休的几位老头子,将近20位上柱国,这上柱国未免太廉价了一点。

户部(处于对工资、奖金的考量)、礼部(对兵部官大难治比较反感)支持吏部的说法。

刑部和工部中立(上柱国是多是少,对这两个部门影响很小)。

6部中的意见是3比1,兵部占下风,不过更高层的内阁成员,支持兵部的比较多一些。

毕竟皇帝和太子都是海军出身,如果不能给3个上柱国名额,取消海军那一个是比较合适的做法——或者取消两个,只给陆军留一个名额,海军继续光着。

这对皇帝和不在这里的太子来说,毫无疑问不可忍受(何况现在海军中呼声最高的是李华梅,她跟太子什么关系大家都清楚。)

于是,默认太子支持兵部的情况下,比分扳平3比3,剩下的需要看三位辅政大臣的意见了。

两位次辅意见不同,一位支持兵部,一位支持吏部,最后一票在首辅韩昆手中。

“上柱国是一定得给的。”

韩昆悠悠的说: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到底给几个。我想,与其这样吵来吵去,还不如定一个标准,今后都按标准来,达到标准就给,达不到就不给,这不就简单了吗?”

制定一个标准,这倒是一个相对更能让大多数人接受的办法,只是。

“按照什么标准来好?”吏部尚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