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所思地看向刘彻,卫绾缓缓点头,“古代比较贤明的君主,往往希望有一些公正无私、敢于直言的大臣。
这如同陛下此时所愿,想要他们能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
我朝察举制度设立贤良方正科,就是这个原因。贤良方正是最主要的特科,始置于文帝二年,目的是纳天下言,即广泛听取对国政的意见,进而知晓自身不足。
帝王们当时普遍认为,发生天地灾异,是自己犯了过失,即人主(皇帝)不德,布政不均。所以,这一科常常是在灾异发生之后举行。
而贤良方正又多与直言极谏相连,这是皇帝求言的一种方式,所以也称作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
“这终究是一个宽大的范围,这样选官任废,太过于片面了吧?”刘彻疑问道。
“是非公道自在人心,陛下你太拘泥于严谨了,这样反而会陷于僵持,水至清则无鱼啊!”卫绾皱眉苦笑道。
刘彻从被立为太子到现在,对官员制度也小有了解,这也是作为太子的必习科目,此时也反应了过来,自己好像是有些钻牛角尖了。
点了点头,刘彻又道:“额,其实朕是想着重于那些岁科来着。”
“陛下不妨说说。”
“举孝廉与举贤良!这两科涉及天下人,又很好地使官员有上升空间,从大臣们混乱的选拔方式,或者说先帝时延续到今日的杂繁吏制出发,这是最好的选择!”刘彻直言道。
“咦,这两科倒是有过,可一直以来因为对于道家的推崇,此儒家经络不怎么受重视,许久未曾作为主要岁科了,臣觉得百善孝为先,廉洁为官员职守,贤良关于能力,着重是没什么问题的!”
本以为陛下只是偶有兴致,现在看来却并非如此,卫绾甚至都怀疑刘彻是不是早就想好一切,只等与自己来一番形式上的交流了。
卫绾的反应不大,但眼力非凡的刘彻焉能看不出来,他只是笑了笑,几乎是在卫绾放下茶杯的同时,拿起了眼前的文书,递给了卫绾。
“这是朕为举孝廉举贤良这两个岁科所书的诏书,对象有中央和地方的高官,诸王侯、三公、将军、中二千石、州牧、郡守等,又由于朝廷征求的人才也需广泛,也包括儒生、有道术者,以及平民百姓等。
此两科被举者皆由朕亲自主持对策,按等第授官,高者更有为九卿!”刘彻见卫绾已经在看了,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