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0zw,最快更新大汉的光芒最新章节!
很多时候,朝廷选官制度行与不行,也会促使国家兴盛与衰退,吏治是天下人仰仗的一棵进取之树,根系不发达,不清明,便会失去很多信任,落得官逼民反,民怨沸腾。
从天禄阁古籍中,刘彻学到了以前他从未认真学过的东西,那些在尘埃中埋藏的先秦制度,离他是那么的近,那么的真实。
这一套历程他粗理了一番,
有最早时,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开始形成家天下垄断,到春秋与战国初期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之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其中张仪、苏秦、商鞅、管仲等较为有名。
进而战国中后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一时间成为各国霸主的标配。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但这些总拢而言,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
说到察举制,自高祖以来这就有所传统,只不过经文景之治后还未健全,没有形成真正的一套流程。
不过这也是一个好时机,刘彻可以趁着察举制还未固化,去修整一下,使之更合常理,尽量减少弊病,为后世造福,更能加固江山。
丞相卫绾最近老是被刘彻加班加点,在宣室殿与他见面,交流官制问题。
他每次被刘彻点名,
都会有种特别的感觉,
似乎当初他当太子太傅时,也是这样,经常性要求刘彻加时讲课,或是布置难题,现在倒是反过来了。
没有夫子这层外衣,卫绾作为臣子,似乎只能乖乖被传呼,一如当初的刘彻……
“高祖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惠帝、吕后诏举孝弟力田,这时察举开始有了科目。
察举之制,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开始,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卫绾抿了一口清茶,润了润喉咙道。
把砚台推到一边,指着纸上贤良方正四个大字,刘彻问道:“朕近来涉猎我朝官制,见此四字最多,知之不多,又如不甚熟解,丞相可能全然盖述其为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