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追悔莫及

“王爷说的‘司法公正’,要完全做到可不容易!”顾炎武对这个深有感触,不由得便叹了口气。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人情社会,无论做什么都讲究个人情和面子。在很多时候,人情甚至大于法,“公平”二字对许多老百姓来说,永远只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字眼。

李元利很想改变这种情况,但人情社会在我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要想改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只能从现在就养成依律办事的习惯,慢慢地潜移默化。

王拙道:“王爷!那臣将这次俘虏的清军将领也交给刑部审理?”

“先关押好!等六部到达南京后,让兵部和刑部来共同审理,他们是军人,兵部有权参与!对了,达素和郞廷佐先别审,我要用他们去换吴三桂的家人!”

“您不是说那个吴应熊是虏酋福临的妹夫,他不会拿出来跟咱们换吗?”

“无论如何总要试一试,就算不换对咱们也没有什么损失!那日我仔细想了想,觉得福临多半会换。吴应熊虽然是他的妹夫,但现在对他完全没有了一点利用价值,你说他会舍不得一个完全无用的妹夫?”

“而达素是虏廷的内大臣,郞廷佐也是一省总督,而且他们两家在虏廷内势力都很大,如果达素和郞廷佐的家人知道了这个消息,你说他们会怎么样?”

王拙道:“那肯定会竭力促成此事,说不定悄悄将吴应熊绑来南京换人都有可能。如此一来,那些汉官人人自危,王爷此计一出,虏廷上下不得安生啊!”

李元利哈哈大笑道:“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我要让那些降清的汉官知道,别以为现在有鞑子庇护就可以高枕无忧!在鞑子眼里,他们这些降官降将在必要的时候,都只是枚弃子!如果不早早前来请罪乞降,自己死了不算,家人族人也别想能保得住!”

大兴军的将领与李元利一样,都是深恨这些投虏的汉官!

若是没有他们,鞑子民不过数十万,兵不过十来万,如何便敢入关窃据大宝?若是没有他们,鞑子何以能在中原势如破竹?与其说满清曾经得了中原,不如说是这些汉官卖了大明!

但李定国的想法有点不一样,只要是愿意跟随他抗击鞑子的他都可以不计前嫌地收留,他原来所率的明军之中,便有许多明降清然后吃了败仗又投降过来的将领。

所以他也不像大兴军将领一样,对于这些当年跪地献城降清的前明官吏,也没觉得非杀不可,如果换了他主事的话,说不定还会让这些人继续进入朝堂之中。

只不过他却没想过这些人降清所造成的影响和后果!

“宁人先生,你有什么看法?”

“王爷,这……”顾炎武没想到李元利会点他的名,一时却不知如何说才好。

事关这么多人的生死,而且对于他来说,他鄙视那些投清的将官士绅,但他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将这些人斩尽杀绝。

比如说钱谦益,他是从心底里看不起的,但他只是厌憎其素性怯懦而降清,却从没有将之置于死地的想法。而且去年他能得脱牢笼,钱谦益也是出了力的,要是自己现在进言将这些人都杀了,日后传扬出去,天下人岂不都以为他是忘恩负义之辈?

“王爷!学生觉得……即便是要杀,也不至于全部都杀,还是得看具体情形!有些人是铁了心降虏的,这种人自然该杀,而有些是一时糊涂降清,过后却追悔莫及的,这些人应当给他们一个悔过的机会!”

李元利笑道:“宁人说的一时糊涂降清的,是常熟钱牧斋吧?”

“王爷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