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同样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郑朱之所以跳出来质疑李斯,自然是有其原因的。
李斯作为赵国中尉,本身的职能就是负责对官员的考核,凭借着考核决定官员们晋升还是降职,通俗的说就是掌控着人事权,相当于后世的吏部尚书。
但由于赵国的人事权一直以来都被历代君主的亲自掌控和过问,所以很多时候中尉只是负责上计考核并且上报,然后由赵国君王亲自作出决定,如此一来自然便没有了后世那种号称“天官”,甚至能够和内阁分庭抗礼的声势。
不过好在由于上一任司寇赵豹犯下大错的缘故,现任国君赵丹将原本属于司寇的对官员监察的权力移交给了中尉所属。
所以现在的中尉部门如今不但使负责监督官员的平日里的施政和不法行为,同时还负责对官员的年度表现进行考核。
简单的说,原先的中尉就是考试时候的监考老师,专门负责监督赵国官员们考试(秋季上计)时的情况,然后将试卷上交给君王,由君王负责给试卷评分。
而现在当司寇所属的权力被移交过来之后,赵国中尉除了上计考试的时候负责监考之外,平时也同样承担了班主任的责任,可以对不合格的官员学生们进行惩罚和监督,可以说权力有了不小的提升。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斯自然是信心满满想要放开手脚大干一番,正好迎来了秋季上计,于是李斯就用无比的热情投入了其中。
要知道李斯作为一个法家官员,那可是非常重视这种规章制度的考试,他不但对自己非常狠,对别人更是十分的严格。
李斯的前任李伯原本就是一个严格而著称的官员,但是李斯其人的严厉甚至还完全在李伯之上,让赵国官场上下大感吃不消。
比如说在这一次上计之中,郑朱所负责的大行所属竟然有整整十六名官员因为上计不合格而被降职或者辞退,另外有三十七名官员因为成绩处在危险线之内而遭到了警告(两年被警告则降职,三年被警告直接辞退),这数量是往年的三倍之多。
郑朱作为赵国重臣自然是有些渠道的,事先就探知了这样的结果,于是便秘密上门拜访李斯,想要让李斯高抬贵手,放郑朱属下的那些官员一马,好让郑朱负责的大行部门在这一次的上计之中成绩不会太难看。
然而李斯毫不犹豫的就拒绝了郑朱的要求,十分坚决的坚持了原先的上计成绩,完全没有丝毫的改动。
上计结果出来之后,郑朱所在的大行部门毫无疑问的在七大重臣负责的部门之中垫了底,遭到了赵丹的点名批评,郑朱由此自然是对李斯非常不爽。
要知道秋季上计才十月二十五日才结束,也就是刚刚过去没有几天的事情,郑朱心中的火气这时候还根本没有散去,找李斯的麻烦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对于郑朱的厉声责问,李斯看上去一点都不担心,整个人似乎已经开始习惯了在这种场合发表意见的感觉,说话的时候也自如了不少。
“郑卿此言,虽然听起来似乎是有些道理,但若是站在全局的角度上来看,却又未免过于片面了一些。”
这个反驳自然是让郑朱气得满脸通红,要知道郑朱负责赵国外交工作也有二十来年了,也算得上是赵国的老外交官了,自认为也是如今大陆上鼎鼎大名的纵横家了。
可现在就是这么一个年纪比郑朱年轻了几乎整整一代的小辈嘴里口口声声的说郑朱看外交问题过于片面,这如何能让郑朱忍受得了?
郑朱当即就开口对着李斯喝道:“李卿,汝竟敢在大王面前如此狂言!若是汝这次说不出个好歹来,吾便要请大王治一治汝这信口开河之罪!”
坐在王位之上的赵丹皱了皱眉头,适时的开口道:“好了,都不要吵了,都是寡人和赵国的重臣了,还在这里吵吵嚷嚷,成何体统!”
看到两人都闭上了嘴巴之后,赵丹又沉声对着李斯说道:“李卿汝有话就好好说,不要说其他的东西了。”
看上去似乎是在责怪李斯,但实际上却有些保护李斯在内,毕竟这话都没说呢就和赵胜以及郑朱都吵过了,等到话说完了,岂不是把所有人都得给得罪光了?
说实话,这也是法家官员们的通病,那就是非常非常的容易得罪人。
法家官员们极其重视规章制度和皇帝的法令,通俗的说就是喜欢当皇帝的忠狗,甚至不惜为了皇帝而和那些同为官员阶层的其他赵国官员们为敌。
这就导致同僚们往往都会对法家官员的观感都非常的差,一旦有机会便会对这些法家官员们群起而攻之,力求搞倒搞臭。
只要翻翻史书就会发现,像什么李斯晁错张汤桑弘羊这些法家代表人物基本上都是如此,活着的时候不被同僚待见,只要被君王所放弃就只能是必死无疑了。
虽然说李斯和郑朱的矛盾现在肯定还没有到那一步,但是赵丹也并不希望自己的大臣搞得你死我活的那个地步,所以才特地说话警告了李斯,就看他自己能不能够体会了。
李斯听到赵丹的话之后应了一声,也不知道有没有听懂,立刻十分恭谨的说道:“大王,臣刚才之所以那样说,其实是有原因的。臣的想法其实非常的简单,的确现在我国虽说是非常强盛,但也并不足以独立灭亡魏国。可是……若是大王联合其他国家,趁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起攻击魏国呢?”
李斯的这番话一说出来,整个大殿之中顿时就是一片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