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对庞煖的封赏和制衡(第二更)

战国赵为王 熙檬父 2741 字 10个月前

庞煖听到了赵丹的这封赏之后顿时大喜过望,俯首参拜:“臣谢大王恩典!”

这一次对于庞煖的封赏,不得不说的确是一个大手笔。

首先上卿的爵位距离封君只差一步,已经考虑到如今赵国非公族封君只有廉颇一人,这上卿之爵事实上已经算得上是顶峰了。

其次这个大司马的职务说白了就相当于赵国军队的副总司令,地位仅在廉颇之下,是军方的二号人物,绝对的位高权重。

更重要的是最后这个能够参加军国大事的列席之权,这就代表着庞煖成功的进入了赵国的核心领导班子,和赵胜、廉颇等其他五名重臣一样能够和赵丹一起商议军国大事。

如此一来,赵国又一次形成了六巨头的格局。

一番臣子誓言效忠,君王勉励有加的戏码之后,庞煖就高高兴兴的离去了。

赵丹看着庞煖离去的身影,脸上也是带着笑容,过了好一会才对着仍旧在大殿之中的另外一个人说道:“韩非,汝可明白寡人为何要如此做法?”

能够有资格跟在庞煖身边一起觐见赵丹的,当然就只有赵丹事前派到庞煖军中担任“参谋长”的赵国侍中韩非了。

韩非听了赵丹的话之后想了想,开口说道:“回、回大王,以臣看来,大王此、此举应当是为、为了制衡。”

“制衡?”赵丹听了韩非的这番话之后脸色微微一动,笑道:“制衡何人?”

韩非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开口说道:“大将军廉颇。”

赵丹盯着韩非看了一会,一直看到韩非脸上开始有冷汗沁出之后才突然笑道:“果然不愧是寡人钦点的侍中,一下子就看出了寡人的心思。”

说实话,庞煖虽然的确是打了两场胜仗,但是这两场胜仗的对手匈奴和燕国都并不算是太过强劲的对手,所以这胜仗的说服力其实也比较有限。

之所以赵丹一下子将庞煖提到六巨头之中,就是为了改变在赵国军方之中廉颇一家独大的局面。

是的,都知道廉颇忠心耿耿对于赵氏王族绝无二心,但是作为一个国君,必要的制衡手段还是得有的。

廉颇这家伙的性格,从来就是认准了的东西就是很死脑筋,这从历史上的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发了几十道军令去催促廉颇都拒不出战、最后赵孝成王不得不换上赵括来实现出战的意图就可以看得出来。

所以要是军队里面都是廉颇的嫡系,万一哪天廉颇觉得某一仗不好打,赵丹又偏偏执意要打,由此产生的结果说不定就是整个军方都暗中追随廉颇,和赵丹玩什么阳奉阴违的把戏了。

这是赵丹绝对不能容忍的。

其实历史上赵孝成王的儿子赵悼襄王也搞过这么一套制衡,只不过赵悼襄王的手段不到家,导致廉颇最终出走魏国,可以说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在这样的情况下,牢记以史为镜四个字的赵丹自然是不会重走失败的老路。

历史上的廉颇之所以出走,是因为赵悼襄王想要用乐乘来取代廉颇的大将军职位,让廉颇当不成这军方第一人,廉颇这才愤然反出赵国的。

所以赵丹这次的手段就很简单,你廉颇就继续当你的大将军,当你的赵国总司令和军方老大,没问题,寡人一点意见都没有。

但俗话说得好,做人要懂得投桃报李,既然你廉颇都是老大了,寡人封个副总司令和军方二号人物你总不可能有意见了吧?

如此一来,一个初步的制衡态势就形成了。

这其实可以说是非常简单的帝王权术了。

不过即便如此,韩非能够一下子就猜出了赵丹的心思,还是让赵丹忍不住心里有点感慨。

赵丹可是穿越者,身具两世的记忆,因此对于这种权术才这么娴熟,但是韩非不过是一个不得宠的韩国公子,却能够通过自己的琢磨一下子就看出这里面的道道,这就很不容易了。

这小子,果然不亏是号称集法家之法、术、势三者之长于一体的超级大牛啊。

赵丹一时兴起,突然想要继续考上韩非一考。

于是赵丹便继续问道:“韩非,以汝之见,寡人这制衡之术如何,可还有提升的余地?”

韩非又想了一会,然后才开口答道:“大王,以臣看、看来,大王之手段妙、妙则妙矣,但却仍有一、一处尚可补全。”

“哦?”赵丹眉头一扬,略有些惊讶的看着面前的韩非:“那么以汝之见,寡人应当如何补全?”

韩非道:“南军中郎将乐、乐乘此人素来对大、大王极为忠心,若、若是等到乐乘立功之际,大、大王或许应当考、考虑令乐乘亦有参、参加廷议,商议国、国家大事之权。”

赵丹楞了一下,半晌过后才一拍大腿,哈哈大笑。

“秒,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