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机枪发展史

帝国海权 星光破裂 1651 字 10个月前

直到战后,一二战的间战时期,德国陆军才开始反思一战中陆军轻兵器使用的经验教训。

而由于使用中间威力弹的突击步枪开始列装,德国陆军终于找到了解决重量的办法。

使用中间威力弹的机枪被定义为轻机枪,而使用全威力弹的机枪则被重新定义为通用机枪。

hk公司在对g15战时使用的反馈信息上,决定在沿用自动原理的情况下对内部结构进行了全新设计,新枪的质量得到了降低,全枪12kg的重量也被陆军所接受,新枪被德国陆军作为标准通用机枪采用,命名为g34,并且以此型号衍生出车载航空用型号。

而使用中间威力弹的型号则考虑到步兵的使用情况,大量运用塑料部件和铝合金部件进行减重,不过由于研发时间与g34同步,因此班用机枪也大量借鉴了g34的设计成果。因此最初的原型枪极像缩小了的g34。不过再一系列改动后最终定型的班用机枪在外观上和g34有着较大的差别,而班用机枪型号被采用后,被命名为g36

而此后德国陆军的机枪体系基本定型,而g34和g36虽然在二战,乃至冷战时期经过多次改进,但是依然作为值得信赖的武器而被德国陆军一直使用

自g90马克沁机枪装备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以来,德国军队对机枪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摆在德国陆军面前的问题是,在尝试突击队战术时,g90的重量成为了拖累机枪手的罪魁祸首,德国陆军迫切的需要一种“较轻”的机枪来解决着一问题。

作为g90机枪的设计厂商,hk公司自然对这一要求十分重视,他们希望能够继续保持自己在机枪领域的霸主地位。

然而只是安装了两脚架的设计实际上并没有解决问题,它不过是少了一个笨重的三脚架而已,抱着沉重枪身的主射手依然是个拖累,不带三脚架的副射手总不能自己一个人跑在前面,因此这样的设计自然遭到了否决。

而此时,刚刚加入hk公司没多久的勃朗宁决心研制一款结构和原理完全不同于马克沁的全新的机枪。

不过也许是因为马克沁系列机枪作为hk公司的拳头产品的影响,勃朗宁设计的新枪虽然在结构上与马克沁完全不同,但是在新枪的外观上,依然尽可能的让其看上去是马克沁机枪的衍生品。

因此新机枪诞生后,在外观上依然是熟悉的马克沁机枪的方形机匣,但是却采用了气冷枪管和导气式自动结构,并且将原本的拨片式击发机构改成了扳机式。这款机枪被命名为hk1903。

而这种机枪因为不需要加装冷却水,因此重量大幅减轻,这让hk公司看到将其改装成“轻”机枪的可能。因此取消三脚架,安装两脚架、枪托和提把后,一款重量只有15千克的新式机枪出现了。而且为了进一步减轻主射手的携带重量,原本重机枪的300发弹袋被减少到75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