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悬泉置的主要有这样一些人:西域各国的使者和宾客,汉帝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官员,归附汉帝国的羌人,官家奴婢,以及由政府统一安置的内地流民以及刑徒。
让我们把视线再次转回到那一年的那个早晨。传递紧急公文的邮差在悬泉置匆匆吃完早饭,翻身上马。他的目的地是西方六十公里外的敦煌郡郡守所在地。
此时,在中国西北的天空下,大规模的征战渐渐平息,帝国“生机勃勃”,一切运作皆在掌控之中,维持西部边疆的稳定是朝廷决策者密切关注的重要事项。
尽管开疆拓土的孝武皇帝已辞世26年,但他所带来的影响却极其深远。
在狭长的河西走廊通道上,出现在人们视野里的,是频繁调动的部队和参与屯垦的中原移民,漫长的军事防御工事,城堡,烽燧,还有“络绎不绝”的商队,昼夜穿行;串联在戈壁的驿站把急切的军令和温暖的家书,由内地传向边疆或者从边疆传回内地。
望着邮差飞驰而去的背影,置啬夫睡意全无。他已接到通知:长罗侯常惠率领下的帝国外交使团即将经过他们驿站,并要在这里停留一晚。
对于置嗇夫来说,常惠,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名字。早在公元前72年,常惠就来过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悬泉置,那也是置啬夫第一次见到这位传奇英雄。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随着大汉帝国的西部屯田政策仍旧不断遭遇挑战,常惠又先后来过几次。
随着大汉帝国与西域往来的日益频繁,屯田戍边的范围也渐渐沿着河西走廊延伸到西域一带。
公元前64年,常惠第四次受命前往西域。他率军解救了被匈奴围困在车师的汉侍郎陈汤以及其手下的一千多名屯田士卒,而且还带回了一封乌孙首领的书函。
公元前61年,已是三朝元老的常惠率领一支使团从京城长安出发,他将途经河西走廊的悬泉置前往西域。
置啬夫记得,这应该是常惠第五次经过悬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