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一章 五赴西域(今天第三更)

公元前61年(大汉元康五年),清晨,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将悬泉置行政长官置啬夫从梦中惊醒。

从首都长安星夜兼程的邮差携带紧急公文到达这里。置啬夫收到了一封装在木盒中并加盖封泥的凭信,他随即命令值班役卒给邮差准备早饭,更换马匹。

西北的黎明干燥寒冷,祁连山的轮廓线清晰起来,通向西域的道路若隐若现,远处驻屯部队营区里传来狗吠声。

对于地处河西走廊西北端的悬泉置来说,这将是格外忙碌的一天。经过验证,这是大汉帝国最高级别的公文,公文中说:一个事关国家西部安危的汉帝国使团即将到来。此时此刻,他们并不知道,后世的人们将会发现这次接待任务的文字记录,和这段曾经“波澜起伏”的边关岁月。

这是一座方形城堡,办公区、住宿区、马厩、瞭望角楼等设施完备。

大汉帝国反击匈奴的战争取得胜利,河西走廊并入中原版图后,孝武皇帝开始在河西走廊设置行政机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河西四郡相继设立,长城、烽燧等防御工事以及邮驿系统也开始向西延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被视为“国之血脉”。在后世的大天朝,1982年邮电部发行的一张纪念邮票,邮票上的彩绘壁画《驿使图》出自悬泉置以东300多公里的酒泉丁家闸壁画墓,跃马疾驰的信使手持凭信,快马加鞭,这是古代河西地区邮驿工作真实而形象的记录。

自春秋战国时代以来,国家邮驿机构就被称为“置”。大汉帝国的“置”不仅仅是传输公文政令的交通驿站,同时也是物资转运站和往来公务人员的接待站。从中央到地方,从京师到边关,中央政令的下达,基层情报的上送,政府往来人员的接待等等,都是经由各级驿站来完成的。

悬泉置,隶属汉帝国河西重镇敦煌郡。“啬夫”,是秦帝国与汉帝国时代县级以下官员的称谓。“置啬夫”就是悬泉置这个邮驿机构的行政长官。

悬泉置由敦煌郡太守派员监领,置啬夫管理日常工作,并有官徒卒御37人,传车15辆,传马40匹,还有宫牛和牛车。

在敦煌郡,像这样的“置”共有9处,它们从东到西,一字摆在通往西部边疆的通衢要道上。

大汉帝国继承了秦的邮驿体系并进一步完善,五里设邮,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传或置,全国各级、各地遍布的驿站,犹如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确保汉帝国政令畅通,统治力高效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