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换做你,站在魏申的角度,如何破解眼下的困局?”,仲姝双眼紧紧盯着眼前的夫君,自从来到北漠之后,仲逸所遇到的,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比东南抗倭的复杂度,鞑靼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初在东南抗倭时,有俞大猷、戚继光这样的名将掌舵,仲逸初来乍到,自然轻松许多。
可是,这次北征呢?
莫说别的,主将就是师兄林宗武,他比自己本身也大不了几岁,莫说是有多么丰富的经验了,就算是早几年入伍,与敌军对阵的机会多一些,但相比俞大猷、戚继光这些良将,还有很远的距离。
人,总归要自己独立承担的,否则,永远不会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当一面’。
此次北征,之前还有戎一昶这么个特殊的角色,但眼下的战事,就落到了林宗武与仲逸身上:一个主将、一个监军,只因二人关系非比寻常,其实谁也不比谁轻松多少。
一边是师兄,一边是夫君兼师弟,仲姝对这场战事,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凌云山时,他们三人打小就读过兵书,下山后仲姝更是再次翻阅不少兵法,在重新阅读时做了批注,然而书上得来终觉浅,还得要靠实战。
“当初,经常听师父说‘知己知彼’,现在才体会到这有多难:我们面临的是魏申,但不知道他要如何部署,我们自然也动不了”。
仲姝说道:“若是分类,而后再逐一推测、排除,那可能性就多了。是不是……再试探试探?”。
有的时候,就怕敌人不动,他越是不动,你越不知道他接下来的动作。要是一动,反而能好许多:异动,便是找出马脚、蛛丝马迹的机会。
在此情形之下,若敌人一直按兵不动,则我方需要主动出击,那怕是虚张声势、虚晃一枪,也要惊动敌军。
那怕明知是‘打草惊蛇’,也起码通过‘打草’,来判断‘蛇’的动向。
作为朝廷北征大军实际上的‘军师’,仲逸决定不这样做,他要再次恢复之前‘不按套路出牌’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