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桥,还是要修的

大明略 南宫草堂 2352 字 10个月前

从地面仰望,可见一线天。那怕是青天白日,一片白云飘过便再也看不到阳光,故名满天云。

路边一个简易木棚,仲逸吩咐陶朔将马匹栓到棚下,他不由的问了一句:“除主道外,要通往福州,就这一条路?”。

如此一问,陶朔立刻笑了起来:“主道就这一条,若要绕开,那可越走越远了,这一带山多,道路崎岖,这条主道也花了不少功夫才修好的”。

雨滴噼噼啪啪拍打着木棚,边缘一条条的雨水连成细条,地面溅起丝丝水雾。

见仲逸不言语,陶朔只得继续道:“仲大人,我都说好多次了,若从凤凰山脚下,沿着水库向西走,再越过小南山,就是乌云岭,穿过那条峡谷,再往东走,就可再次回到大道”。

末了,陶朔笑道:“仲大人,若是这样绕着走,要多走几十里地呢”。

这话一点都不假,这一带群山环绕,地势陡峭、道路崎岖,要生生开一条道,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好好好,这次绝对听清了”。

仲逸抖落抖落雨披,再次跨上马背,继续前行。

‘吁……’,才走了不大会功夫,仲逸一声叫喊,紧紧拉住缰绳,立刻扭过头来:“陶朔,昨日过来时,河面之水也没这么高啊?”。

二人身后是一座小桥,小木桥。

陶朔不以为然道:‘你说这个啊,仲大人就是仲大人,一看就不知道乡下的难处’。

说到这里,陶朔干脆跳下马背,站到桥头边:“这不?这两天下雨,河面自然要涨了,夏天的时候,遇到暴雨,河水直接漫过地面啦”。

仲逸拿着皮鞭,立刻开始比划起来:“那干嘛不扩修呢?”。

这一说,陶朔几乎要乐了:‘扩修?这一块都是土坯,若要加固,就得左右继续开挖,可挖的越深、越宽,需要的木料、石料就越多,夯底、搭桥……’。

不用说,又是银子的事儿。

“仲大人,这还真不是银子的事儿,你看到了吗?”。

陶朔指着正西方向的南湖说道:‘仲大哥,西边就是水库,一旦决堤,再好的桥,也保不住要冲垮……’。

仲逸沉默半天,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那也要修啊……’。

陶老头说的没错,次日早晨起来,天空依旧细雨蒙蒙。

好在雨不大,勉强可以外出。

众人到齐后,仲逸却吩咐程默牵来马匹,陶朔已备好斗笠、雨披,可以出发了。

“仲大人,……”,众人正忙活之际,却见陶朔走了过来,向仲逸附耳几句。

仲逸摆摆手,向众人吩咐道:“王小旗、小四儿,你们几人骑马先行,我们随后就到”。

末了,他特意叮嘱道:‘记住,直奔福州方向,一路之上,动静可以整大些。只是路面湿滑,当心赶路’。

“明白”,小四等人立刻领命而去。

回到屋中,却见陶雯儿已候在那里,似有话说。

陶朔为仲逸请坐,奉上一杯茶水,似笑非笑的样子:“师……,仲大人,小妹有话要说,事关抗倭……”。

事关抗倭?

一个足不出户的小女子,竟能谈到抗倭大计?

那日初次见面,见她有高论,或许今日也却有高见。

“陶姑娘,说来听听,事关抗倭,人人有责”,仲逸缓缓端起茶杯,耐心十足。

片刻之后,陶雯儿缓缓上前道:“仲大人,战事迫在眉睫,双方拼的是兵力、兵器,更要注意保密,间谍与反间谍,也是战事一部分”。

村中有人做海盗,海盗中有通倭之人。

仲逸在昨晚就曾想到,而此刻陶雯儿却说了出来。

“不知陶姑娘所说,具体为何?”,此刻的翰林院侍读,反倒成了一个旁观者。

陶雯儿微微一笑:“仲大人身为朝廷命官,年纪轻轻却能领了监军协理的差事,想必,心中早已有数了吧?”。

陶雯儿所说,实则暗示仲逸:仅仅派小四他们几人,到小小的陶家庄吹吹风,是远远不够的。

至于如何用到反间谍之计,这个年仅十三岁的少女,给出的建议是:既然话已说出,必须要辅助实际行动:真要向福州城运送粮饷,还要部署‘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