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侍读不好做

大明略 南宫草堂 2359 字 10个月前

这种说法是有‘充足’理由:当初,博野县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案影响甚大,朝中几乎人人皆知,这本是由刑部等三法司查处的案子,皇帝却交由北镇抚司查办,而且明面上由仲逸督办。

此事之后,他也提前结束庶吉士的考核,升为翰林院七品编修。

后来鞑靼军南下来犯,直逼京城,去与他们谈判的也是仲逸,连同去大同府核查平虏将军仇鸾怯战一事,亦是如此。

按理说,这样的差事,更落不到仲逸的身上,尽管依旧有北镇抚司查办,但明面上依旧由仲逸领了钦差副使的头衔,回京后,他便由七品编修升为六品侍读。

如此破例安排,让人不得不有了这样的说法:若非皇帝有意为之,恐怕再过五年,仲逸也做不到六品。

也正是因为此,有了另外一种说法:仲逸被派到裕王府做侍读,是为‘盯着’王府,一种类似锦衣卫的角色。

侍读不仅可以出入王府,更能与裕王对话,所谓文如其人、坦露心迹,久而久之谈古论今,仲逸自然能‘读出’裕王心中之想。

此举,远比锦衣卫密探来的直接、透彻。

这种说法似乎已成共识,起初,就连仲逸本人也隐隐觉得似乎有些道理,直到前些日子师父凌云子来京后,他才知道此事并非如此。

按师父所说:世上之事,大多不会只有一种选择、一个目标、一种结果,往往在起初有多种谋划,每种谋划之后又有各种应对之策,只是情势多变,意外大多不为人力可控,事情的结局,也就有了多种可能。

而最终的结局往往并非起初所愿,至少不全是。

据此,也就不难理解:皇帝朱厚熜派仲逸到裕王府侍读,或有为王府留有一双‘眼睛’的打算,也或许确有为这位后继之君培养新人的计划。

当然,或许两层意思兼有之。这要看他自己如何去把握了。

裕王府,王府侍卫来报:去客堂喝茶。

仲逸心中不由笑道:今日,不用去后花园种高粱、大豆,也不用去木亭下对弈了。

“今日,我们就不读书了,眼下东南倭寇来犯,朝中所议皆是此事”。

朱载垕笑道:‘咱们也说说这抗倭之事?如何?’。

这并不意外,说起抗倭,仲逸还真有话说。

单论战事,无非兵马、钱粮这些,但此刻既不在两军阵前,更不是在运送粮草的路上。

“殿下,说起抗倭之事,时有来犯,时有狙之,来了灭之,灭后复来,反反复复,从来都不消停”。

仲逸抛了一句:“难道,除此之外,就再无别的路可走吗?”。

明眼人都能品得出来,这是在等裕王的看法。

“既来之、则灭之,有何不妥?”,朱载垕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难道?我们也学他们,打到倭国去?’。

这话说得,该如何应答?

“殿下,下官斗胆,有些不成熟的看法”。

仲逸试探的说了一句:“若是能开海禁……”。

没错,是关于海禁的事儿。

在大明,这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也是一个极为微妙的话题。

太祖皇帝朱元璋曾下旨寸板不得下海,永乐大帝派郑和下西洋,开创了历史壮举,但只限于朝贡贸易。

如此,也并未为百姓带来太大的利益,与沿海各国厚往薄来、大加赏赐,间接也是一种负担。

从此之后,朝廷对海禁多有变化,但还是以强化为主,到嘉靖帝时期,已是高度强化。

“仲侍读,此处就你我二人,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朱载垕自然看出仲逸的心思:“就事论事,只要为朝廷大计,总是可以说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