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意外,说起抗倭,仲逸还真有话说。
单论战事,无非兵马、钱粮这些,但此刻既不在两军阵前,更不是在运送粮草的路上。
“殿下,说起抗倭之事,时有来犯,时有狙之,来了灭之,灭后复来,反反复复,从来都不消停”。
仲逸抛了一句:“难道,除此之外,就再无别的路可走吗?”。
明眼人都能品得出来,这是在等裕王的看法。
“既来之、则灭之,有何不妥?”,朱载垕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难道?我们也学他们,打到倭国去?’。
这话说得,该如何应答?
“殿下,下官斗胆,有些不成熟的看法”。
仲逸试探的说了一句:“若是能开海禁……”。
没错,是关于海禁的事儿。
在大明,这是一件极为复杂的事,也是一个极为微妙的话题。
太祖皇帝朱元璋曾下旨寸板不得下海,永乐大帝派郑和下西洋,开创了历史壮举,但只限于朝贡贸易。
如此,也并未为百姓带来太大的利益,与沿海各国厚往薄来、大加赏赐,间接也是一种负担。
从此之后,朝廷对海禁多有变化,但还是以强化为主,到嘉靖帝时期,已是高度强化。
“仲侍读,此处就你我二人,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朱载垕自然看出仲逸的心思:“就事论事,只要为朝廷大计,总是可以说的嘛”。
东南战事依旧,戚继光率部全力抗倭,就近驻军奉旨抽调两万精兵向海盐县靠拢,浙江布政使司及周边有司衙门正筹集粮草,以供军需。
戚继光指挥抗倭多年,颇有成效,如今又有兵马钱粮支持,控制大局并非易事。只是此次倭寇分多处登陆,又有内应相助,围剿已从内海上岸的倭贼,尤为迫切。
浙江布政司已命当地各州府县衙门,有序组织当地百姓撤离,并统一安排临时居所,安排吃住用度。
此举用意再明白不过:既可令百姓免受惊扰,更能让朝廷将士放开手脚去与倭贼决战。
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石成率百名属下先行,英勇千户所千户林宗武所率的千余名将士紧随其后。
为免于一路调换马匹及惊扰百姓,两支人马从天津海岸登船,顺风顺流、一路南下。
……
从翰林院出来后,仲逸径直去了裕王府,东南抗倭之事目前还影响不到翰林院,他这个侍读,依旧要去王府‘侍读’。
眼下朝中议论最多的还是倭贼,内阁六部如此、都督府如此,裕王府自然也不例外。
相比以往,此次抗倭似乎多了些看点,仅是有人做内应一项,就足以令人遐想,一旦开始彻查此事,比战事更为耗时,更为复杂。
相比有些帝王子嗣众多的情形,裕王几乎连个竞争对手都没有,那九五之尊的大位非他莫属,但他的处境却也好不到那里。
来裕王府侍读后,仲逸与这位后继之君也渐渐熟悉起来,朝中人人皆知,皇帝朱厚熜表面对自己的这个儿子很冷淡,或许因其他皇子的缘故,也或许是朱厚熜听信了什么说法。
在仲逸看来,这些说法并不足以为信:朱厚熜心中已有继位人选,且早有部署。
单从朝中与裕王府有关的人来看,高拱跟随裕王多年,在王府侍讲近十年之久,深得其信任。
如今高拱已拜文渊阁大学士,另有徐阶、张居正等人也与裕王府来往甚密,当初,高拱就是徐阶举荐。
这三人如今已身居高位,他日裕王朱载垕继位,势必会更为倚重,执掌大权不在话下,身为皇帝的朱厚熜自然能看的明白,看的透彻:他有意为裕王府栽培势力,其中之意自不用说。
做翰林院侍读以来,仲逸一直在琢磨此事:前车之鉴,如今,他做了裕王府的侍读,又是不是皇帝特意安排呢?
在此之前,朝中一直流传说仲逸背后之人正是皇帝朱厚熜,正因为此,他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庶吉士升为六品侍读。